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问题探讨

以乡村振兴“协奏曲”唱响成渝“双城记” ——浅析农商银行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发布:2021/08/30 14:57  作者:张小会 赵娟 尹洪平  编辑:陈天航 刘玉琪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一、宜宾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

 

2020年初,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培育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引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发挥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区位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四川将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除了成都和重庆,还需要形成几个综合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和梯队,才能够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辐射效应发挥到最大。宜宾是连接重庆和成都的重要节点城市,此次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将为宜宾带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将进一步凸显宜宾在全省、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上游,以及川渝滇黔结合部的重要地位。2020年,宜宾GDP实现2800亿元,按照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奋斗目标,2021GDP将突破3000亿元,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未来建设和发展中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双城”建设规划,宜宾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双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外大通道、扩大对外开放、夯实底部基础、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努力打造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第二能级。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按照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蓝本,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宜宾正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双城”建设,聚焦“农业多贡献”,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探索了一条“大基地、大园区、大龙头、大品牌、大开放”的现代农业强市路子,以竹、茶、牛、猪、桑和酿酒专用粮、油樟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和核心,确保宜宾在全省现代农业“5+2”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

 

作为农业大市,2020年,宜宾市沿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全国首支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32个,认定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培育现代农业园区8个。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县1个、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30个。2021年宜宾市将把更多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着力解决“人、地、钱”等问题,引导各类资源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可以看出,农业在宜宾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是宜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农商银行如何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发挥作用

 

四川农信辖内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建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中,农商银行要有所作为,大有可为,则应立足自身长期服务“三农”、根基在“三农”的本业优势,紧扣“农”字开展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助力宜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极。

 

(一)顺势而为,优化“三农”服务。农商银行要主动顺应成渝双城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紧跟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涉农贷款营销投放力度,满足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的资金需要,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是精准锁定客群。农商银行应通过实地调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途径,细分农村客户群体,将资金投入到真正有需求的人群身上。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程,逐户建档立卡,筛选重点客户,建立农村消费金融大数据。二是精准匹配产品。为不同涉农主体研发匹配相应的金融产品;针对农户,匹配定期存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针对乡镇个体工商户,匹配生产经营贷款、惠支付等,针对涉农经营主体,匹配流动资金贷款、财金互动贷款等。三是精准搭建平台。加强银政合作。利用政府大平台,实现农村客户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加强银企合作。重点对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本土涉农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银保合作。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创新小额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品种和代理保险业务,不断扩大客户覆盖面。加强银担合作。扩大与地方担保公司合作规模,持续推进财金互动担保贷款,缓解“三农”领域抵押难问题。四是精准信用信息。要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加强在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优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农金员等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信用空白,打造农商银行的“三农区块链”。

 

(二)完善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完善信贷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整章建制工作,梳理并优化现有信贷制度,对不符合实际的及时废止,对缺失的及时补充,对与最新监管要求有冲突的及时修改完善;进一步优化信贷产品体系,建立信贷产品研发小组,适应最新市场需要,针对农村客户群体重点打造具备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解决信贷产品多而不精的问题;在合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信贷办理手续,优化信贷办理流程,有效改善客户信贷办理体验;进一步强化信贷队伍建设,加强客户经理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涉贷条线人员准入、退出、考评机制,探索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塑造技能过硬的涉贷队伍。建立客户经理包村入户制度及包村百姓群,加强与百姓互动,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建标准“示范点”,树立业务“标杆村”,实现客户需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接到客户咨询办理业务电话,及时对接处理。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运用薪酬分配杠杆,引导更多资源投向涉农领域。在计价薪酬上提高小额农贷、支农贷款增量的价格,激发信贷人员投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进一步梳理完善规章制度,对认真履行信贷规章的客户经理,落实免责条款,解除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员工充实到一线客户经理队伍,积极推动信贷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本土化,逐步提升客户经理人员占比;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在客户经理队伍中选人才、选干部;建立客户经理准入退出机制,常态化开展等级评定,优胜劣汰;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服务质效。

 

(三)做强渠道,占牢农村金融阵地。遵循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发展道路,逐步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对于不经济的乡镇网点,通过设置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自助存取款机以及线上蜀信e的方式覆盖客户金融需求,逐步减少、撤并物理网点部署,确保网点减少但服务不少。一是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对农村网点实行片区化集中管理,对地理位置差、业务发展慢的网点进行“撤、并、转、迁”,以业务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较好、带动能力较强的网点为中心,对邻近网点实行片区化集中管理,实现“柜员统一调度、客户经理交叉使用、风险经理专职管控”,以解决网点间、员工间忙闲不均问题。在片区中心网点逐步加载智慧柜员机等先进设备,在非中心网点或偏远网点逐步推行“2+N”、定时定点服务模式,同时辅以乡村金融服务站(点)建设,在物理网点逐步减少的情况下,仍然确保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全覆盖;对于物理网点空白的乡村,以满足农民基础金融服务诉求为切入点,加大农金通布放力度,实现“村村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电子银行渠道建设。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完善电子渠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扩大手机银行客户覆盖面,实现“户户通”,并以手机银行为基础平台,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产品在农村地区公共支付结算、生活缴费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在农村地区“背包银行”常态化,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办业务,填补金融缺口,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步路”。三是强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加快扫码聚合支付和POS业务发展,丰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内容,不断提升农村支付效率和支付体验;全面推进社保卡农村地区全覆盖,确保人手一卡,使社保卡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第二身份证,依托其“一卡通”聚合资金的功能,强势抢占并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四)勇于担责,践行普惠金融。作为最贴近地表的银行,农商银行在服务乡村振兴、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既要抢抓机遇做大自身,也要兼及普惠,惠及民生,持续巩固普惠金融主力军地位。一是持续开展金融扶贫。在脱贫攻坚最后收官的关键时期,农商银行要坚守政治定位,持续发力不松劲,继续通过信贷扶贫、政策扶贫、对口扶贫等方式,加大扶贫力度,助力宜宾地区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脱贫。二是常态化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借助“金融夜校”、“整村授信”等方式,走村入户、面对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提升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和信用知识普及面。利用好传统节日氛围,以文艺演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寓教于乐,进一步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三是大力推广惠支付业务。加大惠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力度,发挥其连接城乡,扶贫助农作用。利用惠支付线上平台,搭建起边远山区与城市地区的桥梁,协助广大农户开展线上特色农产品宣传、销售,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坚持发展绿色信贷。坚持环保政策导向,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于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退出,不予信贷支持。如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拓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整合农村劳动力,激活农村内生力量。


作者:张小会 赵娟 尹洪平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