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雨城昔日荒地变身家庭农场 藕鱼共肥谱写美好“钱”景

发布:2021/10/28 15:03  作者:  编辑:周淼葭  来源:雅安日报  阅读量:

秋风起,丰收忙。在雨城区上里镇郑湾村的四川雅安郑兴家家庭农场中,40余亩鱼塘将20亩藕池环抱,池塘边种上了一排排果树,工人们正在藕池里采收莲藕,鱼塘旁的自动化投喂设备正在运转,鱼塘中的鲤鱼拍打着水花,成群结队抢食……一幅热闹丰收的图景跃然眼前。

 

“你别小看这60亩地,一年能出产莲藕5万公斤、鱼类5万公斤、水果3.5万余公斤。”郑兴家家庭农场负责人严蕴泉说,“明年,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科技投入,预计年产高品质鱼15万公斤!”

 

老严说话的底气很足。


郑兴家家庭农场.jpg

郑兴家家庭农场


烂泥地成了“聚宝盆”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烂泥地。”郑湾村党总支书记郑本文说,种的粮食没收成,养鱼蓄不起水。

 

在村民的眼中,杂草丛生、泥水四溢是对这片荒地的印象。荒了几十亩地的郑湾村如何才能给脱贫攻坚交上满意答卷?

 

郑湾村开始四处招商,但是,先后来了几十名投资者,都不看好。后来有投资商过来承包养小龙虾,也没成功。

 

2016年,严蕴泉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我之前发展其他产业时,当地党委政府十分支持我,我相信他们。”严蕴泉说,“我也是农民,脱贫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严蕴泉考虑到荒地附近水资源丰富,于是他决定养鱼。

 

“老严,希望你深思熟虑,养猪你在行,养鱼你可是没有一点经验。”郑本文一脸严肃地说。

 

严蕴泉却一脸笑容地回答:“放心,这里交给我,我一定搞个名堂出来。”

 

严蕴泉进场后,根据地形地势,重新将60亩荒地规划,采购几十万元的防渗土工布和防腐木,对鱼塘进行全方位铺垫。

 

中间藕塘,四周鱼塘,相连接的部分均是近2米的宽通道,通道旁边种满了黄桃、李子和柑橘。

 

蓄起了水,养起了鱼。老严松了一口气。

 

但是,郑湾村的村组干部却提心吊胆。

 

“刚开始那会儿,郑湾村第一书记晚上偷偷到农场外面看,连续看了3天。”严蕴泉说,“村组干部过来看鱼儿的适应情况,同时,他们也怕我会‘跑路’。”

 

第二天,老严找到村组干部,给他们许诺:“你们就放心吧,就是死两批鱼,我也要继续干。”

 

“是我们小看了老严。”郑本文说。


工人正在采收莲藕.jpg

工人正在采收莲藕

 

“老不懂”发明新专利

 

对养鱼一窍不通的老严,养鱼之路确实不太顺利。

 

“去年以前,每年都要死几千公斤鱼。”严蕴泉说,很心疼,请了五六个人捞了三四天才捞完。一年的直接损失就是十几万元。他曾与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说,给鱼买个保险,奈何没有相应的险种。

 

对养鱼不懂,所以他就沉下心去钻研。

 

20189月,严蕴泉获得“一种增氧除臭溶水池”和“一种多用循环养殖技术”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201月,严蕴泉再次获得了“一种改地深层增氧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年过花甲的严蕴泉,短短三年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给他的鱼塘注入了科技,鱼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较大提升。

 

“国家重视环保,我就跟着党走,跟着政策走。”严蕴泉说,为了进一步提升鱼的品质,去年他花费30余万元购进了智能投饵设备、增氧设备和测氧设备,一个鱼塘他就放了3台不同功能的增氧机。只需手机一点,就能远程调控设备,给鱼儿创造更加舒适的生长环境。

 

3项专利与智能设备的配合使用,实现了静水循环、增氧除臭、水质过滤、自动改底、深层增氧的高科技养殖,让养鱼更省力,产量更优。同时,养鱼的固体废物经过处理后,成为藕塘和果树的肥料,实现零排放,水果和莲藕产量得到明显提升。

 

严蕴泉养的鱼逐渐有名起来,一到市场就会马上抢完。

 

今年的丰收节上,严蕴泉带了250公斤鱼参加活动,不到2个小时就全部卖完。

 

关于卖鱼,老严还有个怪脾气,不能选鱼,更不能去他池塘里钓鱼。同样,也不接收“二手鱼”。虽然脾气怪,但是他的鱼却供不应求。

 

严蕴泉对于鱼塘还有很多想法。他说:“我们一起期待吧!”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