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问题探讨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关于泸县融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思考

发布:2021/12/03 09:56  作者:泸县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梅燕 曾万权 刘霁瑶  编辑:陈天航 刘玉琪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认真落实中央、省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对泸州的定位和要求的生动实践。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正在由三方合作的意愿转变为川渝共同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在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下,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也是泸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泸县要以更宽视野、在更大空间审视发展,综合推介地理优势、发展政策、营商环境,共同画好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张图”、下好资源合作共享的“一盘棋”,布局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服务泸县做深做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篇大文章,推动泸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开放新高地基础条件

 

(一)区域交通通达力强

 

泸县地处双城经济圈环渝腹地,依托完备的“铁公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借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融入成都2小时经济圈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隆黄铁路扩能改造正在开展,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即将通车,渝昆高铁正加快建设;厦蓉高速、蓉遵高速、荣泸高速、泸永高速(在建)互联互通,贯穿全境;G321、G246、S438等国省干线公路纵横贯通,全县已全面实现社社通,基本实现户户通;神仙桥码头是四川长江北岸唯一千吨级散杂件码头,一期年吞吐量达140万吨;境内云龙机场已开通北上广深等近40条国内航线。

 

(二)开放平台优势突出

 

泸县已形成以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县经开区“一园一区”为核心平台,以建筑、酒业、医药为支撑,新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千亿规模产业集群,是省级工业强县示范县、中国建筑之乡。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是四川省五大重点医药产业园区之一,泸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建筑总部经济、建筑产业园、页岩气产业园等产业发展新平台正在全力打造。泸县依托省级经开区和国家级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全力推进神仙桥产业园扩区调位,为泸州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提供强力支撑。目前,经开区、医药产业园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77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30亿元,扩区调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正待省发改委党组会审议,有望近期获批。

 

(三)产业发展基础扎实

 

泸县依托省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构建绿色化工、绿色食品、医药、先进制造、建筑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依托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突出医药科研、制造、流通三大环节,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化品三大产业,加快建设川渝滇黔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页岩气勘探开发,开展页岩气产业链中下游研究谋划,积极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规划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协作共建中国“气大庆”核心区。转型发展建筑产业,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筑产业扶贫示范园,加快构建“一总部三园区”的建筑产业发展格局。按照“以园兴城、以城促园、三化联动、组团开发”思路,以推动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泸县经开区、泸县建筑产业园、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泸县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园为抓手,做活服务业增长极,做实农业基础,建成成渝地区南翼优势产业核心区。

 

(四)营商生态环境优良

 

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统一市场准入规则,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融入全省跨区域服务网,统一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巩固“0证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工程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动更多事项集中办理,加快推进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推进线上线下全部融合,加快实现“进一门、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全力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社会。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中存在的短板

 

1. 主导产业以及综合实力竞争力弱。化工、食品、医药、制造、建筑等支柱产业由于市竞争加剧、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面临发展受限的困境。全县产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实体经济不强,工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与百万人口大县县情不匹配,现代农业缺乏示范性、引领性品牌带动,转型升级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科技型企业规模小,县域经济缺乏龙头带动,“量大个小”依然突出。工业企业826户,其中规上企业仅129户,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年税收上亿元的仅有1户、上5000万元的仅有10户,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够,开放层次还不高。

 

2. 产业配套层次和配套水平亟待提升。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看,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化品三大产业前后相关联企业较少,企业空间分散布局,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尤其是大力建设的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泸县经开区、泸县建筑产业园、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泸县页岩气综合利用产业园,仍需要大力提高配套水平,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

 

3. 资源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不强。人才、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吸引能力较弱。优势资源利用零星分散,“拳头效应”还不明显。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林地呈插花式分布,适度规模开发相对较难。白酒文物窖池散落全县,无法实现优势集中;文旅资源零星分布,不利于集中统一开发。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较弱,“人口红利”不断下降。泸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6%,低于全省、全市7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县城常住人口集中度不到20%。泸县人口外流情况严重,面临着陷入“收缩型城市”陷阱的风险;同时,区域内产业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园区内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偏少,工业用地匮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泸县交汇叠加,特别是中央实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加速推进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泸县在全市、全省发展中的战略位势。

 

1. 区域发展战略产生多边竞合效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加速融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泸县充分发挥“水陆铁空”区域优势,推进多维多向开放发展带来契机。泸县地处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和川渝滇黔结合部核心腹地,与荣昌、永川等川渝毗邻地区山水相连、人文相近、文脉相通、经济相融,具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合作空间,是泸州市融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桥头堡、先行区,无论在区位优势还是战略定位上,泸县都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2. 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动力强劲。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是推动泸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历史性机遇。深化同毗邻三区的协同发展,在原有合作基础上,通过加强政策协调、规划衔接,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将为泸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促使泸县对资源的吸附力更加强劲,有利于泸县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发力。

 

三、融入“泸永江”发展的举措

 

(一)“进城入圈”全力建成东进先行区“桥头堡”

 

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挥泸县成渝双圈建设版图中承东启西重要节点的优势,大力实施东进战略,组建5个工作专班,聘请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四川大学专家团队谋划泸东新城建设,致力打造“两区两地一中心”,助推泸州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

 

1. 跨区协作,聚力建成“泸永江”融合发展先行区。在区县率先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8个推进小组,着力做好行动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并派出14人到省、市发改委和永川区挂职,务实开展合作。目前,已谋划“成渝双圈”建设项目152个,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先后与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签署跨区域合作协议28个;率先开通川渝对开跨省公交班线3条。

 

2. 扩区调位,聚力建成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经开区、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全力推进神仙桥产业园扩区调位,为泸州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提供强力支撑。目前,经开区、医药产业园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77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30亿元,扩区调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正待省发改委党组会审议,有望近期获批。

 

3. 集成改革,聚力建成“双圈”中部开放新高地。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统揽,以宅基地改革推动为重点,为创新奋进拓展了探索实践空间。着力开放大通道建设,目前泸荣高速全线贯通、泸永高速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等项目加速建设,着力打通连接重庆三环高速的主干通道,加快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成都两小时经济圈。

 

4. “两核两星”,聚力建成城乡共融共享宜居地。坚持以县城和泸东新城为“两核”,以玄滩和云龙为“两星”,调整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供水、供气、电网改造、道路提升“四个全域”工程,着力提升全域宜居水平,为泸州“双两百”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支撑。现已创成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实施省级“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6个,建成省级美丽宜居乡村120个。

 

(二)“一城一园”点、线结合开辟融合“主战场”

 

“点”上,以泸东新城、泸永江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泸永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突破口,迅速启动推进多镇合一、镇村合一、多村合一规划编制为引领。“线”上,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突出云锦为中心,辐射带动太伏、立石、百和,联合合江白沙、白鹿,永川吉安、仙龙、五间等跨行政区域组团,致力打造50万人口的“一核三副”泸东新城组团、50万亩的“一轴三带”农业公园组团,形成区域半小时经济圈、泛长江产业带。形成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推动各产业、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发展。

 

1. 谋划建设50万人口的泸东新城组团

 

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以云锦中心镇区—高铁站—云锦山区域为核心,以立石中心镇区—玉龙湖、太伏中心镇区—神仙桥、百和中心镇区—高洞瀑布为副中心,以宜居新村、二级场镇为节点,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为纽带,筑牢园城交融的生态本底,建设山水相依的大美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集镇组团+特色小镇+美丽新村”的泸东新城。力争三年成势、五年成型、十年成核,建成50万人口的山水田园城市。

 

①率先建设区域性核心区——云锦工匠城。

 

一是起步建设中职职教区。依托泸州职教基础,联动永川,规划建设泸渝中职职教区,共同推动西部职教基地建设,共塑“巴蜀工匠”品牌。争取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泸东新城投资建设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二院,动员天宇职校整体迁入泸东新城核心区。多方引资新建泸永职教基地,增挂重庆等地高职院校泸州分校牌子,办成永川职教城高职生源基地。主动与成渝两地园区和企业对接,定点定向培养技术型工匠,建成产业蓝领供应基地。

 

二是发展壮大中医康健区。以泸县中医院、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基础,依托西南医科大附属中医院、泸州市中医院等中医资源,发展名医名馆,打造医疗功能组团;发展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特色街区,打造养生休闲功能组团;发展中药材批发市场和加工业,打造中药材产供销功能组团。培育独具特色的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形成区域中医药健康核心区。

 

三是高端规划高铁产业区。依托渝昆高铁泸州东站建设,以交通物流为基础,优先引进毗邻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铁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以规划、设计、咨询、会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区。

 

②联动建设区域性副中心——三个城镇功能组团。

 

一是建设康养组团。以立石为中心,依托玉龙湖、艾大桥水库等生态资源,挖掘古街古镇文化特色,联合周边镇村,协同建设以水上运动、生态康养为特色的休养新区,以就地城镇化、镇村融合为特色的玉龙新区。

 

二是建设文旅组团。以百和为中心,依托河瀑温泉等自然资源、东林道观等人文资源,结合区域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民宿+温泉小镇+商贸集镇的串珠式就地城镇化宜居宜游新区。

 

三是建设工业组团。以太伏为中心,依托神仙桥码头、临港产业园、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园、沿江龙眼生态林等优势资源,围绕园区生活配套,建设产城一体、港镇互动的城镇新区。

 

2. 谋划建设50万亩的农业公园组团。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农业变景观、农村变景区、农居变景点的建设思路,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与村统筹发展。致力打造泸东大道产业轴、农旅融合带、优质粮油带、名优水果带。力争三年带成势、五年轴成型、十年片成园,建成50万亩的农业公园组团。

 

一是打造块状产业轴。以泸东大道为串联主轴(泸县县城—永川朱沱镇),东西互联,形成农旅融合、优质粮油、名优水果等块状产业带,以通道经济带活农业公园,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假日近郊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农旅融合带。依托泸县和永川毗邻地区现有文旅资源和产业基础,突出项目组团、融合开发,联合规划建设“高洞瀑布—云锦山—玉龙湖—卫星湖—黄瓜山”和“太伏集镇—沙田坝、云锦集镇—云锦山”两条旅游环线;联合开展赏花节、采摘节、钓鱼节、民俗文化节等四季主题活动,共同做响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品牌,合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带。

 

三是打造优质粮油带。借鉴永川仙龙、五间现代粮油产业发展经验,复制产业基地建设做法,推广“土地入股—公司运营—农民就业分红”运营模式,联合组织规划实施,加快启动“立石—百和—仙龙—五间”水稻制种、粮油生产示范片建设;联合开展丰收节等活动,做响特色品牌,合力打造优质粮油产业带。

 

四是打造名优水果带。依托长江沿岸荔枝、龙眼资源优势,结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联合永川、合江毗邻镇村,成片发展特色经果林,建设果品生产+生态休养功能区;联合开展龙眼节、荔枝节等活动,共同做响特色水果品牌,合力打造“何埂—松溉—朱沱—泸县—合江”龙眼荔枝产业带。

 

(三)实现途径和推进措施

 

三地共建组织领导机构、搭建统一的开发运营平台,探索项目总包自营、项目总包分营、项目统营分包等建设运营模式,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强多方利益联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建设泸东新城组团、农业公园组团。目前,正在与中铁建等企业洽谈,拟采用ABO模式(政府授权—建设—运营)成片推进泸东新城核心区建设。

 

一是规划引领,促成组团推进。在泸永江融合发展蓝图的框架下,组织编制泸东新城专项规划,科学划定“三生”空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空间;加强与永川毗邻乡镇的无缝衔接,推进点面结合、线体塑造,组团融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策划包装项目,积极上争外引,目前已成功争取龙溪河流域治理和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已与中科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二是交通先行,实现内快外畅。积极争取天府大道南延线至自贡、泸州经云锦至重庆。依托渝昆高铁泸州东站、神仙桥码头、泸永高速、G246泸永路,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新路口长江大桥、神仙桥码头扩能、进港路升级等重大交通项目,打通港—站—园连接通道,形成沿江“水公铁空”多式联运重要枢纽。目前,正在与永川协同推进G93泸渝高速扩容,积极争取重庆—泸州—宜宾沿江货运铁路进港设站。

 

三是产业支撑,推动区域振兴。依托深层页岩气资源优势,加强全域页岩气勘探开发,积极争创泸县国家级页岩气开采示范区。发挥神仙桥产业园承载优势和神仙桥码头水运优势,大力引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积极对接西南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清洁能源、精细化工、合成气化工、开采装备等产业,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园。主动承接化工企业退城入园,打造成渝地区绿色能源化工基地。5年再造一个千亿级泸州产业集中区。

 

四是协同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利用国家级改革试点机遇,运用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等政策,探索泸县—永川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按照功能分区,破点连线成片建设;加强区域协作和政策协同,构建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同向谋划、同步实施;加快完善市统筹、县主抓、镇主干的推进机制,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和形象进度,确保同频共振。

 

四、下步工作思考

 

(一)坚持高位推动。建议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建立“市级行政机构+市级平台公司+市级统一运营+县区密切配合”的推进机制,或者“市级统一指挥+市级平台公司支持+县区主抓落实+县级平台公司”的推进机制,确保建设有力、有序。

 

(二)强化规划引领。建议市上加强与永川等周边地区的协调,统一组织编制泸东新城城镇发展专项规划、农业公园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预留发展建设空间,由市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确保泸东新城建设项目能落地实施。

 

(三)加强政策统筹。建议积极向上争取,与永川、江津协同推进国省改革试点,强化区域联动,消除政策差异;健全改革同步、政策同享、优势互补的要素共保机制,探索联合上报、联合审批、联合实施的项目合作模式,加强对区域重大项目的共谋共商共推,支撑泸永江融合发展加成势。

 

/泸县发展和改革局课题组 梅燕 曾万权 刘霁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