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金融业特别是农村金融业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现以威远农商银行为例,浅谈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看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服务机制,策略创新
[作者单位]威远农商银行
一、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初步形成
(一)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
威远农商银行针对脱贫攻坚,开发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针对一般农户,推出普惠型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e贷”。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推出“生姜贷”“仙草贷”“香茶贷”“惠农贷”“兴农贷”等赋有个性化的信贷新产品,并积极开展林权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
(二)形成了政银担协同支农的推进机制
为破解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先后引入省农担、内江农担,威远县自身设立了县丰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互为补充、平等竞争的信贷担保增信格局,构建了政、银、担合力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新机制,为乡村产业振兴集聚了新动能。
(三)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信用评价机制
在评级授信、信贷准入环节,借助政府资源,县镇村三级联动,对农(贫困)户,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适合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指标量化体系,按照“优先支持类、关注培育类、整改规范类”分层管理,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优先满足金融需求。
(四)形成了农业新业态新模式联动发展机制
金融资金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有效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如:威远“东中药材--南无花果、蔬菜种植--西樱桃--北茶叶(黑山羊)和全域生猪粮食生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催生了与之生产直接相关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新业态,形成了多产业融合的“新农产”发展模式,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助推了脱贫攻坚,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五)形成了应对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化解机制
威远农商银行“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就将“农村金融风险化解作为金融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一环”来抓,对出现的农村金融风险及时分析论证,明确镇村对所辖不良贷款要协助清收处置责任,维护好农村金融机构债权。同时,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行为,排查整治涉农非法金融信息,肃清农村金融乱象,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二、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不强,金融发挥作用支撑不足
从威远农村产业来看,地处丘陵和山区地区,主要为传统农业、无花果、生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种植、黑山羊(生猪)养殖,缺少强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如在威远注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因受产业、市场、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实际经营的只有30%左右,并随市场、自然和自身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呈继续下降趋势。从层次上看,大多数农产品属于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生态农业以采摘、休闲和观光旅游为主,但都不成规模,辐射影响也小。对人文历史、民族风情等开发利用较少。同时,农村主导产业同质化明显,竞争比较激烈。产业发展不强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缺少支撑,难以有效大力实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有监管指标考核不变的情况下将导致农村金融普惠监管指标难以持续达标的状况产生。
(二)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金融发挥作用动力不足
一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目前,笔者所在的县域一级仅1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加上省、市农担公司,难以有效满足“三农”融资担保需要。二是农业保险广度、深度、额度不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波动,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迅速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三是风险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也存在贷款出现不良难以代偿的情况。风险收益不对等制约了金融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四是尽职免责制度未有效落实。当前,虽然各类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完善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尽职免责证明过程和材料较为复杂,“尽职免责”制度难以有效落实和发挥作用。
(三)农村产权配套政策缺失,金融发挥作用平台不足
虽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契合了县域经济主体的资源及银行贷款条件,融资主体可利用林权、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机等资源作抵押申请贷款,但是与农村产权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相关的体制、机制和平台缺位,导致确权不易、评估缺失、风险突出,运作流程不顺畅,参与机构权责划分不明晰,此类抵押担保贷款发放工作受到相应制约。
三、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经济金融互惠发展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的振兴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特点,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巩固和扩大现有农业产业基础(如威远目前的“东中药材--南无花果、蔬菜种植--西樱桃--北茶叶、黑山羊和全域生猪、粮食生产”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转换,提高种养殖科技含量,推动农村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科技化发展、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之路。在培育农村产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实施“回家工程”,发展“归雁经济”,吸引各类人才和社会资本向农村回流,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持续推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两权”交易平台,依托不动产登记中心平台,统一规范管理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为实现抵押、担保、转让和银行贷款抵押物处置、抵押权实现创造条件。三是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效能。落实涉农贷款新增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和激励农村资金特别是地方财政资金存入农村金融机构,又特别是贡献度大的农村金融机构,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打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实现政策性担保机构县市全覆盖,建立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力度,稳步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在保供给,切实为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性担保服务。
(二)从监管层面来说,要加强激励引导,调整优化考核机制
一是支持和助推产业链金融发展。不断完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面向农业龙头企业的推广、对接和运用,整合农业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和农户信用,破解小微企业和农户抵押物不足难题,为上下游不同的主体提供链条式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加大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及时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涉农村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加大向“三农”服务力度。三是推动惠农、便民支付产品创新。立足农村地区群众支付需求,拓展政府电子支付平台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覆盖面,推进支付资源全民共享,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四是健全差异化激励考核机制。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业务和机构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普惠监管政策。对县域一定比例存款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三农”等符合“差异化”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其新增支农再贷款额度,在支农再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下浮。适度提高涉农(“普惠”类)贷款不良容忍度,落实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考核要求。五是加大保险业服务“三农”力度。
(三)从农村金融机构层面来说,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快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探索制定行业统一的尽职免责操作细则,出台更为明确的标准化流程和模板。二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重点,加大和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又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网点、ATM、POS机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同时,通过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延伸服务触角,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特征,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农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担保模式。四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如,威远农商银行开展的“党建+金融”,在各村设立乡村金融服务联络(宣传)员,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入农户活动,对村组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就防范金融诈骗、惠农金融产品、手机银行使用、个人征信报告、投资理财知识等内容进行培训,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带动更多农户了解金融、熟悉金融,进一步增强农村地区的整体金融意识,优化信用环境,减少失信行为。从而,进一步纵深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都、力度和深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