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上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随之出炉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于全国首位。这一数字,放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可排入前十,超过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当前,广东GDP已经全面赶超“亚洲四小龙”。
广东经济迎难而上,韧性从何而来?
外贸的强支撑。广东外贸总额再创历史新高,9.8%的增速位列经济大省之首。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连续39年保持全国第一,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超过四成。
制造业当家,新兴产业的批量崛起,对传统产业形成了有效对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先冲击的是汽车产业,广东作为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可谓首当其冲。所幸的是,广东不只是燃油车制造第一大省,还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第一大省,生产了全国1/4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从而带动汽车产业继续跃升。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广东的消费级无人机、工业机器人、手机、智能电视、新型显示等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这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战新产业带来的支撑。
科技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广东正是我国创新第一大省。广东坐拥全国最为庞大的科技企业矩阵,更具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广东坐拥17家世界500强企业、51家中国500强企业、870多家境内上市企业、1982家小巨人企业、7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企业创新,广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技崛起之路。
广东还是极少数不依赖债务扩张的省份,在经济大省中独此一家。去年下半年,我国推出了10万亿大化债,其中首批2万亿已全部落地。几乎所有省份雨露均沾,只有广东、上海两地挂“零”。究其原因,广东隐性债务早在2022年就已全部清零,是目前全国仅有的3个无隐性债务省份之一,其他两个是北京、上海。
尽管取得瞩目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均衡仍是广东的明显短板。广东两座三万亿元城市,分别是广州和深圳;两座万亿元城市,分别是佛山与东莞,都位于珠江东岸的珠三角地区,四市GDP加起来占广东全省GDP的七成左右。
这也是近年来广东把“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的缘由之一。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2025年重点工作时,也将“百千万工程”摆在十分显要的位置,仅次于首位的国家重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上岗”,珠江两岸已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最为密集的跨江跨海大桥群,这也成为改变广东“东强西弱”经济发展短板的关键一笔。
2025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出台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高质量建设15个承接转移主平台和7个大型产业聚集区,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文/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