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好“深化农村改革”关键一招,以破解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闲置化、发展粗放化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空间重构—要素激活—生态增值”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构空间格局,推动“碎片化”向“集约化”转变。
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通过田块空间结构重构,实现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升。一是开展“土地平整”,“荒田”变“农田”。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分布、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意愿,深入推进土地平整,将零散碎片土地“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杨岗村整村推进土地平整后,村集体收回撂荒地、黑田、边角地,加上土地平整新增耕地,累计增加耕地344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余万元。二是推进“地力提升”,“农田”变“良田”。针对地块肥厚不均、连片后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深入开展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为农业集约化发展夯实土地资源基础。2024年,地方国企参与修建装配式沟渠7.8万米,改良土壤2.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5万亩,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提高了施工质效,助推了国企转型。三是加强新技术应用,“低产”变“高产”。坚持高标准农田姓“农”,扎实推广优良品种和应用“六统一”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如谭湾村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研部门合作,种植优质小麦2500多亩,建立油菜制种基地1000多亩,种植效益每亩提高两成以上。
以“土地入市”改革释放要素价值,实现“沉睡资产”向“流动资本”转变。
抢抓两轮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机遇,探索形成“三个机制”,通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全域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创建“镇村一体”规划体系,搭建全域建设用地存量平台,全面摸排掌握农村建设用地存量,统计存量用地1141宗、8516亩。二是探索土地入市正负清单管控机制。实施“正面清单”引导、“负面清单”管控,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用地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列为入市优先序,为壮大集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轮试点期间,累计完成入市76宗、面积489.61亩,取得出让价款6917.15万元,预计带动产业投资11.97亿元。三是探索灵活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细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方式和征收比例,为优先发展集体经济,规定集体经济收益原则不少于入市净收益的40%,并将政府征收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全额返还入市地块所在镇村。两轮试点期间,村集体入市收入3838.01万元,专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
以“生态转型”改革引领绿色发展,加速“粗放消耗”向“永续振兴”转变。
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探索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绿鑫模式”,进一步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一是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实际和农业绿色发展新要求,依托绿鑫生物质能源项目,探索搭建转运收集体系平台,引导周边村集体和村民将农业废弃物和农村有机垃圾运至湖北绿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发酵制气、发电,产生的生物天然气已接入华润天然气管道,未来可为襄阳出口型企业提供免征碳关税的“绿气”。该项目年均可处理各类有机废弃物6万吨,发电上网1000万千瓦时,生产生物天然气700万立方米,有机肥、基质产品4万吨,产生效益1亿元。目前,“绿鑫模式”技术体系逐步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和核心装备本土化,已在江苏涟水等全国15个地区推广运用。二是聚焦投入减量增效,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应用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改良土壤30万亩,年均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15%。三是聚焦生态价值体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试点,宜城市积极发展“沼气工厂+植物工厂”的高效率自洽循环农业,将各种有机废弃物协同处理生产生物天然气绿色能源的同时,可产生具备交易价值的碳汇。未来可进一步通过热电联产或者脱碳提纯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作为“气肥”通入植物工厂发展富碳农业,通过光合作用进一步实现碳消纳,年均可减排温室气体1万吨以上。(文/中国县域经济报 湖北省宜城市委书记 武义泉)
下一篇:铺好就业路 托起创业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