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龙滩镇水源村千亩大径级用材林间,白茶新芽吐出新绿;桂兴镇天星村的生态旅游步道上,游客正用镜头记录苍翠的林间风光;观塘镇的竹产业基地内,白夹竹和巨黄竹正拔节生长……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以林长制改革为统领,在筑牢森林安全屏障的同时,着力培育绿色富民产业,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新路径。
筑牢森林安全屏障
2025年3月24日一大早,桂兴镇人和村林长杨平钢背上水壶,开始了一天的森林防火巡查。
与此同时,在桂兴镇的防护林里,一台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缓缓升空,操作屏上,林地情况一目了然。“只要天气状况好,无人机每天巡林,通过高空航拍和定点拍摄,实现林地实时巡查,弥补了人工巡查的不足。”桂兴镇副林长邓松介绍,人工巡林需要投入的人力比较多,无人机、语音宣传杆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截至目前,该镇已使用无人机对10.5万余亩林地进行了全覆盖巡查,发现违规野外用火烧秸秆、烧垃圾2起。
为适应新环境下的森林资源保护,前锋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建立“一林一护”网格化管理系统。前锋区各级林长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工作,多措并举织密防火网,为辖区内森林安全保驾护航。
“林长制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责任区域。辖区内每块林地都有林长、林管员和护林员负责管理,责任层层划分,确保守林有责、守林负责、守林尽责。”前锋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林长制工作股负责人唐蜀平说。
目前,区、镇、村及国有林场共有253名林长,每个林长都有“责任林”、每片森林都有“责任人”,确保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及时了解生态护林员的巡山轨迹和相关信息上报情况,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置。
培育绿色富民产业
在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前锋区深挖林业经济潜力,探索林业产业发展新道路。
近日,记者走进龙滩镇水源村千亩大径级用材林基地,胸径逾30厘米的杉木林整齐挺立,林下套种的1500亩白茶新芽吐翠。这片国家储备林项目的示范基地,正是前锋区林业改革的一个缩影。
通过出台《广安市前锋区林业产业园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该区高效、规范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截至目前,流转林地面积10180.74亩,实施马尾松改培1500亩、柏木抚育2000亩,建成“用材林+林茶”“用材林+生态旅游”双示范体系。在去年承办的全省储备林现场会上,这种“空间换效益”的创新实践获得高度肯定:白茶亩均年收益8000元,用材林亩产价值超万元,生态与经济效益同步跃升。
目光转向观塘镇的竹产业基地,“新造+低改”方式使得竹产业原材料——白夹竹和巨黄竹的种植面积连年扩大。在区级林长挂帅的“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专班推动下,全区形成“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发展格局:2024年全区新栽巨黄竹1000亩,完成白夹竹抚育5000亩,建成2处产地初加工基地,培育规上竹企1家。随着观塘—虎城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创建提速,一条从竹林到车间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形。
以林长制为统领,前锋区盘活林地资源,龙滩镇建成林下白茶基地、桂兴镇生态步道串联万亩林海、龙滩水源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文/唐蜀平 前锋融媒 丁彦博)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