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锈带”变“秀场”,泸州纳溪老城更新再添“记忆”

发布:2025/07/08 16:19  作者:李梁文  编辑:陈天航  来源:纳溪融媒   阅读量:

近日,91岁的张师傅坐在纳溪区永宁街道奉老村康养基地的藤椅上摇着蒲扇。窗外是金桂苑小区新铺的透水路面,石油文化墙下几个孩子正踮脚触摸浮雕钻头模型——三年前,这里还是“雨天积水能养鱼,开车颠簸如坐摇摇车”的破败家属院。

张师傅的晚年光景,恰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城市更新的微观注脚。作为泸州工业记忆最密集的老城区,这里曾因“厂在城中、城在厂中”的格局陷入发展困局。随着国务院《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落地,一场以“留记忆、补短板、造生活”为核心的有机更新,正让这座老工业城重焕生机。

老楼焕新颜

绘就适老托幼安居图景

图1  金桂苑老旧小区改造一角。  李梁文 摄.jpg

金桂苑老旧小区改造一角。  李梁文 摄

走进永宁街道西村小区,78岁的陈玉芳老人正带着孙子在蓝色防滑地垫上玩耍。眼前500平方米的中庭广场,曾是杂草丛生的废弃花台。“去年这里还坑洼得不敢下脚,现在孙子天天嚷着来玩滑梯。”她指着分区明确的休闲区:左侧老年健身区安装着适老扶手训练器,右侧儿童区铺设EPDM环保地胶,中间环形座椅上镶嵌着血压测量仪。

这个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泸天化家属院,浓缩着纳溪老旧小区的典型困境:37.1%的老幼人口占比与严重缺失的公共服务形成尖锐矛盾。在国务院《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的“补齐一老一小设施短板”要求下,纳溪创新实施“空间活化手术”,通过闲置资源重生,盘活1.5万平方米闲置房屋,打造服务矩阵。大渡口镇火炬社区将废弃幼儿园改建为万千青年养老院,形成“楼下托幼、楼上托老”的垂直照护体系。石油小区更将蜀南气矿旧办公楼改造为奉老村康养基地,保留工业红砖外墙的同时,内部配置适老化卫浴和24小时健康监测系统。金桂苑小区通过拆除违建腾挪空间,新增62个生态停车位和12个充电桩。楼宇间隙处“挤”出300平方米活动场地,石油管道改造的休闲座椅旁,老师傅们正给孩子们讲解“采气树”模型运作原理。西研院小区引入养老机构开设“60元日托所”,解决子女临时照护难题。较场坝社区创新“四点半课堂”,由大学生志愿者在共享书房辅导作业,368户双职工家庭再不必为接孩子请假早退。

“改造不是涂脂抹粉,而要直击民生痛点。” 纳溪区住建局负责人翻开改造台账。2024年启动的29个小区改造中,同步规划日间照料中心3500平方米、托育中心3000平方米、充电设施300套,让“老有所依、幼有所育”从愿景落地为窗外的风景。

 

旧厂织锦绣

工业“锈带”变身文旅“秀场”

图2  火炬社区生活记忆。  李梁文 摄.jpg

火炬社区生活记忆。  李梁文 摄

纳溪区大渡口镇清溪沟的薰衣草花田在夏日艳阳下翻涌紫浪,游客们沿着由废旧反应釜改造的景观廊架拍照打卡。地底埋着三公里生态修复管网,把化工污染土壤变成富硒种植层。

在大渡口镇火炬社区车间厂房的高耸钢架下,新安装的玻璃电梯正匀速升降。“我们特意保留钢梁锈迹,让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对话。”据社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功能置换方程式”:闲置幼儿园改造为万千青年养老院,提供100个餐位;废弃原料仓库改造为拓展训练基地,月均接待30个团建;危旧职工礼堂改造为“三线”记忆展览馆,陈列居民捐赠的327件老物件。

当工业遗产与市井烟火碰撞,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在承载半世纪记忆的建设街,69岁的孙瑞雪守着荣昌铺盖面老灶台成为新晋网红。“改造时,施工队特意绕开我的灶眼位置。”她捞起三米长的铺盖面,雾气氤氲中游客手机快门声响成一片。更让她惊喜的是,政府将废弃的凤凰城电影院巷道改造为“星光夜市”,她的日均销量从50碗跃升至200碗。

众治破顽疾

五级党建激活社区细胞

图3  森林小区护坡治理。  李梁文 摄.jpg

森林小区护坡治理。  李梁文 摄

纳溪区建安小区入口处的“居民点单榜”记录着蜕变轨迹:2022年3月“拆除危墙”诉求后贴满78个签名,2023年6月“增设棋牌园”建议获61个点赞。这张不断更迭的榜单,揭开纳溪破解“三无小区”魔咒的密码。

“过去瓷砖像炸弹往下掉,现在这里是议事厅。”在小区新落成的合和亭里,党员周建国展开泛黄的联户地图。这个仅65户的微型社区,曾因缺乏物业管理陷入恶性循环。转机始于“五级党建根系”的扎入:街道党工委统筹改造资金、社区党委对接设计团队、小区党支部组织“永宁夜话”坝坝会、自管委制定停车管理公约、楼栋党员中心户监督施工质量。

周建国回忆改造初期,自己带头拆除经营多年的修车棚,带动12户居民主动清理违建。腾出的空地经居民投票,变身配有充电棚的生态停车场。边角料地块则“拼”出袖珍花园——废弃轮胎彩绘成花盆,旧机床底座改造为石桌,连小区名字都是居民用回收酒瓶盖拼贴而成。在仅有2栋楼的丽水菁苑,“共享物业”模式创造出更精巧的治理样本。社区引入“小棉袄帮帮团”公益组织,将停车费、快递柜租金存入公共账户。去年小区不仅付清6万元保洁费,结余资金还给每户发了春节礼包。“现在大家抢着当志愿者。当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资金如活水注入,五级治理体系则成为滋养社区的毛细血管网。

韧性筑基业

系统更新构筑未来之城

图4  建设路丝厂烧烤持续火热。  李梁文 摄.jpg

建设路丝厂烧烤持续火热。  李梁文 摄

暴雨突袭的黄昏,纳溪区金桂苑居民王建华收起雨伞走进单元门,脚下700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正快速吸纳雨水,与三年前“穿雨靴倒灌地下室”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场静默的革命,源自纳溪在城市更新中植入的“韧性基因”。

2024年启动的百梯片区改造现场,工程师掀开窨井盖展示“城市血管手术”,直径60厘米的新排水管替代锈蚀铁管,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流量,管网改造在全区铺设14.6公里,惠及25个片区3455户居民。更关键的变革在看不见的地下——紫阳片区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将建筑屋顶、道路、绿地组成三级滞渗系统,使雨水就地消纳率达85%。

“更新不是碎片化修补,而要系统重构。”该项目负责人展示施工图揭示全局思维。空间维度:将14个分散片区打捆推进,同步设计18个小区改造;时间维度:分三期滚动实施,避免“拉链路”扰民;功能维度:道路改造捆绑智慧路灯安装,停车场建设同步预埋充电桩管线。

随着老桥头片区二期436万元改造工程启动,纳溪的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但真正衡量成效的标尺在群众心间。当火炬社区的老工人指着墙绘上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给孙子讲三线故事;当建设街凌晨两点的烧烤摊亮着“丝厂记忆”灯牌;当西研院小区舞蹈队在由储油罐改造的舞台上排练节目,这些鲜活场景印证着纳溪的实践真谛:最好的更新,是让记忆活在当下,让未来扎根历史。(文/图 纳溪融媒 李梁文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