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汶川实践:让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实现双突破

发布:2025/11/10 17:13  作者:沈发龙  编辑:车文斌  来源:阿坝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阅读量: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以创新实践书写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通过系统性推进非遗传承、文旅融合、教育赋能、产业升级等多维举措,汶川不仅让千年羌族文化焕发新生,更探索出一条文化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典范。

非遗传承:体系化推动“活态传承”

汶川县聚焦构建可持续的非遗传承体系,以“传承人培养 + 项目保护”为双轮驱动,夯实文化根基。这一年,多项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名录,当地还建立了全面的传承人档案库,梳理技艺谱系,保障羌绣、羊皮鼓舞等核心非遗项目的原真性与完整性。

1.jpg

针对国家级非遗羌族羊皮鼓舞,创新实施“三进”计划(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常态化展演与沉浸式体验,让这一古老艺术突破地域限制,年受众超50万人次,青年传承群体较上年增长35%,实现从“活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

文旅融合:打造可触可感的消费新范式

“非遗 +”战略引领下,汶川通过场景再造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年度重磅打造的沉浸式非遗汇演《禹娇情缘・涂山之恋》,以禹羌文化为内核,整合原生态歌舞、传统婚俗等元素,开创“文化展演 + 游客互动”新模式,开展各类非遗活态传承活动50余场次,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

2.jpg

“了不起的阿坝非遗”展示展演周等品牌活动同步推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带动全县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8%,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覆盖80%景区,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教育传承:国际化培育人才新生态

汶川实施“百工双创”计划,联合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培育体系。全年开展的专业研培项目,通过理论研习、田野调查、创新实践等模块,采用 “讲座引导 + 演示传授 + 研讨交流 + 实地采风 + 创作辅导” 等多元化教学手段,累计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9人、州级传承人37人、县级传承人117人。

3.jpg

成功举办首届中外研学营,研学营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吸引20余名国外留学生体验羌族文化,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促进了大禹文化的中外研学交流,拓宽了文化传承的国际视野,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为羌族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通道。

产业升级:文化IP激活县域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汶川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羌绣工坊”“非遗工场”等特色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jpg

特别是重点培育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法人总经理蒋维明的“茶祥子”非遗茶文化品牌,借助丝路文化交流平台,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5%,带动全县茶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此外,汶川县还获得了“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阿坝州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机制:数字赋能守护文化基因

面对数字化浪潮,汶川构建“立体化保护 + 数字化传播”体系。一方面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保障传统技艺传承质量,并打造“阿浙秀”“红姐羌绣”等省级非遗品牌3个,羌绣产品通过抖音等平台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覆盖全国20余省市;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向公众开放非遗技艺教学视频、文物数字展陈等资源1.3万条,注册用户超2.4万人,年均访问量达15万次。

5.jpg

同时,汶川县积极利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对羌族非遗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通过拍摄制作非遗纪录片、短视频,开设非遗直播间等形式,让羌族非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推动羌族文化从“抢救性保护”迈向“创新性传播”。

荣誉加身:文化自信铸就民族品牌

近年来,汶川非遗保护工作获国家级、省级多项荣誉,成功创建“四川省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县”,多名传承人获评全国性先进个人。这些荣誉彰显了“汶川模式”的示范价值,标志着羌族文化保护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经验。

图6.jpg

如文化学者评价:“汶川以系统思维破解文化保护与发展难题,为多民族地区提供可复制方案。”从深山秘境到文化高地,汶川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生态保护是让传统融入当代、服务当代。汶川县的创新实践,既守护了羌族文化的根与魂,更激活了乡村振兴源动力。这座曾因灾难被世界铭记的县城,正以文化自信重塑新时代精神坐标。(文/图 阿坝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沈发龙

上一篇:广安前锋区:现代农业绘出好“丰”景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