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四川雅安力建特色产业经济走廊

发布:2016/06/28 16:48  作者:雅安市委农工委  编辑:潘兴扬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来,雅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在灾后农业产业重建中,按照国务院重建总体规划和省委东明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理念,结合雅安实际和灾区特点,积极加快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三条特色产业走廊”系指:以雨城、名山两区茶产业为支撑的生态茶产业经济走廊;以汉源、石棉和荥经三县水果、干果和有机蔬菜产业为支撑的生态果蔬产业经济走廊;以芦山、天全和宝兴三县的猕猴桃产业为主体,道地中药材、山药、魔芋等产业为特色的生态果药产业经济走廊。),着力构建全市农村三次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三年多的实践已经证明:成果非常突出,效益十分显著,有力地推动我市农村灾后重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467104792454923.jpg

图为雅安市生态茶产业-名山茶园风光


提出建设“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背景条件

 

总的来说,雅安市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建设三条特色产业走廊”的背景条件是基于我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基础。

 

——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雅安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和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地处在中国西部生态圈的重要部位,由于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大相岭和邛崃山脉构成的特殊地形,在我市形成“华西雨屏”,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年均降雨量1000-1800毫米左右,境内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全市幅员面积94%为山地、6%为丘陵平坝,海拔超过1000米的中高山区占70%以上,海拔高差达5000米,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森林草甸和亚高山灌木丛草甸等完整的植被类型。

 

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既使我市具备优于其它地方的自然禀赋,也使我市具有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市委、市政府在规划、实施灾后农业产业重建中清醒认识到:必须牢牢把握“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扬长避短,启动“绿色引擎”,整合资源促增长、促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雅安特色的灾后重建绿色生态富民发展之路,“建设三条特色产业走廊”的提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雅安市既是成都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大藏区和攀西地区的重要枢纽,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境内的成雅高速、名邛高速,雅乐高速、雅西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雅康高速,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成雅铁路等交通干线,使我市成为四川西部的重要枢纽。

 

 随着交通枢纽的建成,意味着成都经济圈内的大量富余资本、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等生产要素与我市优势资源,以及延伸至大藏区、攀西地区的优势资源能够实现无缝、有机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交通枢纽的建成,我市有机、绿色农产品物流渠道和大藏区、攀西地区过境物流渠道将会更加通畅,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普及和“4.20”灾后重建项目--雅安川滇藏物流园区和雅安多营物流中心的落成,再铸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辉煌将会一步步由梦想变为现实,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我市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基础。雅安市经过三十年的农村改革,逐步改变“粮猪”型传统结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效益的茶叶、林竹、水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到2012年底,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达173.23万,其中,茶园面积67.96万亩,蔬菜面积46.72万亩,水果面积45.82万亩,草本中药材面积9.16万亩,生猪出栏148.15万头,牛出栏9.77万头,羊出栏33.29万只,家禽出栏1648.88万只,禽蛋产量2.16万吨,为构建我市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奠定良好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统一的整合、统筹机制,我市农村产业之间存在相互割裂的问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利益衔接链条,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这是我市在规划、实施“4.20”灾后农业产业重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不均衡。各县(区)虽各具特色、各有亮点,但总体布局还比较分散、发展不平衡,“零、散、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动机制不强。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够,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对农业后续发展的支撑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还有待提高;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尤其是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观光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四是重点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以及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有特色的产业、有特色的区域、有特色的文化以及各种有影响力的会节活动做得还不够。

 

“建设三条特色产业走廊”的提出,核心实质就是区域优势产业整合,即:在界定的地域范围内不断扩大合作、协作的过程,目的在于持续的、制度化的经济联合和产业政策,发展措施和资金支持上的规范,有利于各个产业经济走廊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催生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农业新功能。用茶产业举例来说,就是通过区域内各种要素整合,把仅具有生产功能的茶园提高到具有生产、观光两项功能的茶园,再提高到具有生产、观光和休闲度假等多个功能的茶园,实现产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嬗变。


1467104944939372.jpg

图为石棉县伏季水果-枇杷产业


建设“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基本构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4.20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优化全市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成雅高速、雅西高速、国道351、108线等交通干线,把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有机衔接起来,把点做亮、把片做大、把线做长、把面做活,不断催生观光休闲农业,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农村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业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

 

——生态茶产业经济走廊。以雨城、名山两区茶产业为支撑,以名山区百丈镇为起点,至雨城区上里镇为终点,建成135公里、97万亩生态茶产业基地,推进基地集中规模连片式、标准化发展,把数量变为质量、质量变为品牌,写好“茶文章”。

 

——生态果蔬产业经济走廊。以汉源、石棉、荥经三县的水果、干果和有机蔬菜产业为依托,以汉源九襄花海果乡为起点,至石棉新场彝家新寨为终点,建成478公里、134万亩生态水果干果和蔬菜基地,构建“山底饱肚子、山腰挣票子、山顶戴帽子”的生态立体发展格局,唱好“山头戏”。

 

——生态果药产业经济走廊。以芦山、天全、宝兴三县的猕猴桃产业为主体,道地中药材、山药、魔芋等产业为特色,以飞仙-多功新镇为起点,至宝兴硗碛藏家新村为终点,建成110公里、97万亩果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森林蔬菜、林下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念好“林下经”。


1467105136920564.jpg 

汉源县有机蔬菜基地


推进“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的措施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工作部署,尽快实现在空间布局上的全覆盖和全域推进,各区县党委、政府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认真做好规划,围绕“7.20”节点目标,完善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升方案,明确思路、目标和措施,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衔接,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等有机衔接起来,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统筹完善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规划布局。继续突出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特色产业,调优产业结构,着力把品种调优、把规模调大、把效益调高。加快推进“两道一路”沿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区)建设,加快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到2016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新增15万亩,到2020年特色产业总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

 

——充分发动群众,做大产业规模。各县(区)、各部门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重点针对“点不亮、片不大、线不全”的的问题,认真反思工作中的难点和障碍、短板和差距,在推进“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中,注重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县(区)、相关部门拓宽宣传渠道,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把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政策给群众讲清、讲透,把经济账给群众算明白,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同时,要坚持一线走访,倾听民意、摸清实情,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上下合心、干群合力的良好发展氛围,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具体工作方案,在工作中,注重发挥各乡村的特色优势,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发展,着力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乡(镇)。

 

——抓好连点扩面,提升建设水平。按照“连点成片、连片成线、连线成面”的思路,加强对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重要节点、重点区域的提升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重建资金、扶贫资金,以及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新村建设、土地整理、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和文化旅游等资金,打捆用于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乡村旅游景点等配套设施建设的提升和完善。以实施交通会战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通村公路、通组道路、田间耕作道建设力度,打造畅通循环的产业网,切实解决好因“断头路”所导致的“线连不起来”的问题。二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充分整合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美丽新村、特色城镇、旅游景区等资源,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在生态茶产业经济走廊上,重点打造名山区中峰乡海棠村,万古乡沙河村、莫家村、红草村,蒙顶山镇蒙山村,雨城区中里镇张沟村、嘉阳小区等各具特色的新村;在生态果蔬产业经济走廊上,有效结合产业基础发展,打造一批富有当地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在生态果药产业经济走廊上,重点打造天全县老场乡到宝兴县大溪乡沿线的禾林村、六城村、曹家村,把公路拓宽、产业扩面、新村做靓。

 

——坚持农旅融合,拓展农业新业态。按照“一三互动、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农民拓宽增收渠道。一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托产业经济走廊建设,兴办特色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特色工艺品设计、开发和推广,凸显旅游产品的区域特色和商品价值,让农产品成为旅游消费品。二是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把幸福美丽新村作为景区来提升,把特色民居作为文化小品来培育,实现农房变成“客栈”、灾区变景区,帮助更多农民就地就业增收。三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立足茶马古道文化、熊猫文化、三雅文化、藏羌彝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把文化标识、文化元素融入到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中去。

 

——注重四个结合,放大综合效应。一是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项目。积极引导扶持贫困群众参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二是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把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作为全市农村改革的试验区和示范区,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融资和农村金融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充分激发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的发展活力。三是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机结合。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着力发展家庭农场、生态农庄、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四是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蒙顶山茶、雅安藏茶、汉源花椒、石棉黄果柑、荥经天麻、宝兴中药材等特色品牌,争创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创建一批能体现雅安地域特色和生态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扩大“雅字号”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1467105266772389.jpg

汉源县九襄镇花海果香农业主题公园 王主玉 摄


推进“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建设的成效

 

——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底, “三条走廊”上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65万亩、产量120.48万吨、产值125.29亿元,分别比地震前的2012年增长16.25%、13%和15.6%。其中:茶产业基地97.27万亩、产量8.17万吨、产值27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2.4%、10%和25.7%;建成以猕猴桃、黄果柑、高山有机蔬菜为主的果蔬产业基地150万亩、产量133.9万吨、产值55.9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5.1%、7.8%、10.5%,其中,猕猴桃产业基地增加7.9万亩,增长43.3%;建成以天麻、川牛膝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42.2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9%、12.7%、38.4%。

 

——观光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建成“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茶园综合体、芦山县龙门乡休闲农业观光园、汉源县九襄镇花海果乡农业主题公园等乡村旅游景区104个,新建休闲采摘基地32个,新培育生态休闲农场(农庄)178个、星级农家乐85家、特色民俗客栈71家,新发展农村土特产店(超市)92家,2015年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145.6亿元,比2012年增加85亿元,增长141%。

 

——农业园区带动土地流转有序推进。新建芦山县思延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天全县南天现代农业园区、汉源县花海果乡、石棉县黄果柑产业园区和名山区茶叶科技中心等现代农业园区5个,“三条走廊”内土地流转14.08万亩,比2012年增加4.18万亩,增长42.2%。

 

——农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以“互联网+”为重点的农村电子商务较快发展,重点提升现有蒙顶山茶叶交易所的交易平台,新建汉源县花椒交易中心,正在筹建芦山县商品交易中心,基本构建“一所一中心一平台”的大宗农产品互联网交易市场;新建农村电子商务网站229个,实现乡村酒店、茶叶、名优土特产等网络交易额近20亿元。推动“农业+品牌”工作,“雅字号”品牌价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拥有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80余种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农产品,比2012年增加36种。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等原产地保护品牌价值由2012年的15.34亿元、5.4亿元提升至2016年3月的23.68亿元、12.81亿元,分别增值54.4%、137.2%。

 

——农村人居环境和新村风貌焕然一新。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35个、灾后新村聚居点232个、农村新型社区100个、特色产业道路483公里,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灾后幸福美丽新村的重建,让农村居民更加幸福,让城市居民更加向往。

 

——农民得到实惠参与热情高涨。到2015年底,全市新增加农业企业232家,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三条特色产业走廊”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43元,比震前增加4380元,年均增长1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548元、25个百分点。

 

(中共雅安市委农工委)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