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问题探讨

中江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发布:2018/12/03 15:58  作者:吴绍山 陈华伟 邢师师  编辑:潘兴扬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十九大”以来,国家从科学规划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打赢脱贫攻坚战、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好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立足中江县区位、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厚重文化底蕴等优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深入分析中江建设乡村振兴面临机遇、有利条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党的“三农”政策的创新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脱贫攻坚关键期、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4个关键时期提出重大战略。


乡村振兴,顾名思义,振发兴举、增强乡村活力。立足乡村发展基础及潜力,倡导全社会参与、举全国之力提振乡村发展,实现超越发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其内容系统全面,目标、路径明确,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以来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的城乡关系调适的重大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带领乡村超过5亿人口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直面发展短板,聚焦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利益,开启了奋力实现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二、我县乡村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三优两高”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初步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一)乡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投入5.8亿元实施农村产业园区建设,皇承记绿色食品蔬菜基地、“荷韵·南山”莲藕基地、东北韭菜基地等已成规模。完成土地整理9.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9.1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粮食产量稳中有增,食用菌、中药材、蔬菜、水(干)果等优势产业得到巩固。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农民专合组织808家、家庭农场43家,“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174个。成功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二)农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今年,我县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2018年农民增收工作的通知》,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培育带动农民增收主体、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加大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多种方式助农增收。2013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2.3个百分点。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龙台武术小镇、仓山音乐小镇等特色小镇策划和规划推进有力,仓山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2017年成功创建县级“四好村”156个、市级120个、省级62个,建成12个特色“微村落”,在建8个;山水相依的优美生态环境初步形成,有效治理了黄鹿水库、通济水库、石泉水库、继光水库、元兴水库等水环境;城镇配套基础进一步完善,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仓山、清河、南山、集凤、永太五条农旅融合带初具规模。


(四)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举办了经济工作、社会治理、脱贫攻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等到镇、到户、到人的大型宣讲培训会,群众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的动力不断增强;开展了绿色发展系列活动,“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低碳日”等活动,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开放乡镇文化站45个,组织文艺演出、趣味体育活动、群众阅读、送春联等300余场次,惠及群众250万余人次。


(五)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依法治县深入推进,2017年全县累计创建省级法治示范单位7个、市级160个。圆满完成“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国和省市“两会”等重要节点维稳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设,龙台镇、龙台镇稻花村分别建成全市第一个镇级、村级综治中心;新增“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点位355个,总数达1009个。


三、乡村振兴模式与经验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各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乡村振兴的案例,其发展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若干启示。


(一)日本造村运动


一是政府职能定位明确。引导群众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唤起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并在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市场开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二是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合作社(农协)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中的作用;三是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一方面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体系,另一方面,借助网络教育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农业学校、推广部门、培训部门、行业协会结合起来;四是激发村民参与意识。政府鼓励村民参与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公共设施、产业与文化建设。


(二)韩国新村运动


一是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从意愿到推动均由农民自主选择,始终维护和发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唤醒农民、激励农民、调动农民贯穿于始终;二是实施奖优惩劣。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奖励机制;三是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下乡运动,动员机关单位、企业发展乡村工业。


(三)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一是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乡村的大振兴。以规划先行、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共建共享为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二是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以工商资本和人才“上山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和人才保障,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三是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注重乡村特色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宜居宜业,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让乡村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四是加快补齐美丽城镇建设这个短板。抓城镇环境整治、做大做强城镇产业、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公共服务;五是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中江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十九大”以来,我县主动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全面开启新时代新征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观念大解放,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逐步回暖,2017GDP总量达到344.1亿元,增速达9%,较2015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较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24.1:37.4:38.5,成功实现三产超二产,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发展优势日益凸显。丰富的人脉和人力资源、便捷的交通、丰富的土地和水利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我们在招商引资、汇集发展要素、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脱颖而出,有利于我们深度融入成德绵经济圈和成德同城化发展,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后发优势。


三是发展观念大解放。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随着“敢想敢干敢担当、创新创先创一流”和“感恩奋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继光精神,攻坚克难的锐气更为昂扬,干事创业的激情持续迸发,发展信心、发展决心、发展恒心进一步增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县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传统农业占比较重,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农村特色亮点少。二是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创新创业在乡村基础较差;三是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受益面窄;四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社会矛盾仍然多发易发;五是群众思想解放不够,对乡村振兴缺乏信心。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结合实际,就如何做好产业、规划、队伍、平台、精神5个方面,提出了中江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抓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依托我县知名农产品如中江挂面、中江丹参、中江白芍、中江柚等农产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挖掘我县继光文化、挂面非遗文化、“沼源文化”等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一是狠抓经营主体壮大发展。借力土地承包经营30年不变的红利,有序推动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参与,逐步发展成中小经营户,加强技术资金支持,培养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主体融合的经营模式。二是狠抓乡村产品变革。将简单农副产品,通过规模化种植(养殖),形成一批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农旅景点,通过深入挖掘产品文化资源、产品功能,增加产品文化创意,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产品。三是狠抓乡村产业融合,功能变革,充分挖掘农业与加工业、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通过产业融合,拓宽广大群众的收入渠道,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二)抓规划,打造乡村生态宜居


充分发挥我县山水交错的生态环境,围绕黄鹿、继光、石泉、元兴、响滩子、双河口等水库及98条河流体系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共享区,加强乡村城镇、行政村规划,促进乡村生态优美、生活宜居。一是要做强乡(镇)城镇经济。依托区域重点镇仓山镇、龙台镇、广福镇、兴隆镇、辑庆镇、黄鹿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全域城镇体系,辐射带动全域发展,实现特色、差异、互补发展,加强镇域内承载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健康、持续、高效流动。二是要加强乡村提升。结合土坯房改造总体要求,高规格规划一批城郊融合类、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产业带动类乡村示范试点,根据乡村不同发展定位,配套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使之相得益彰。三是妥善处理好生活和生态功能区的关系。按照“山更青、水更绿、人居环境美”的总体原则,处理好山地生态涵养区、康养旅游发展区、粮经产业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区、特色农业发展区、居民居住核心区的关系。


(三)建平台,盘活乡村资本资源


充分发挥我县地域面积宽阔、自然资源丰富、农村改革潜力巨大优势,构建循环交通平台、乡村振兴资本平台、信息网络共享平台。一是打通城乡交通脉络。规划建设“五高、八快、三轨”外联大通道,构建交通+产业+文旅+服务+生态的循环交通平台。二是构建乡村资本平台。有序推进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两权抵押融资,构建全县农村土地交易平台,促进资源有效开发和优化利用。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集政策咨询、融资对接、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多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结合的“农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三是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逐步消除城乡配套不均等的鸿沟。


(四)抓人才,构建乡村人才体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依托劳动力80.07万人、转移就业49.42万人的人力资源大县优势,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职业技能培训、乡村组织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中江,让乡村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一是推进创新创业。推动新时代的“上山下乡”在中江落地生根,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强磁力”,实现在“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乡村特点、紧缺人才需求和地域经济特色,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讲课等方式有效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开展形势多样的农村青年、返乡人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创业技能培训,培训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加强组织保障。切实营造好乡村振兴人人有责、全民参与的氛围。


(五)抓精神,促进乡村风气文明


以精神富裕、环境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教化作用,用好农村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政策红利,营造干净舒适奋进的农村软硬环境。一是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脱贫攻坚政策,彻底改善困难群众基础设施,规范理顺其生活习惯,以点带面形成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大改善。二是营造良好的奖惩环境。通过引入三方机构,对美丽乡村进行大比赛,对美丽乡村前三名进行资金、物质、项目进行奖励,对于环境较差的党委、政府进行通报批评、约谈等。三是发扬干事创业的精神,发掘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通过上夜课等形式,分享其致富经验,并对其创业规模、带动就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引导致富带头人良性竞争,让乡村致富带头人成为中江的名人、名片。


吴绍山 陈华伟 邢师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