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青山绿水,是祖国的生态屏障
【前言】
十二年前,汶川经历了特大地震后的山崩地裂,生命在灾难面前,瞬间失去了容颜;
十二年间,面对连年次生灾害,坚韧不拔的汶川人民一次次坚强挺立,重建家园;
十二年后,汶川已华丽嬗变,汶川各族儿女用爱的力量,在羌山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壮美画卷。
是党和祖国母亲给了汶川第二次生命,是全国人民给了汶川人民重生的力量。心存感恩的汶川人民,正用勤劳和善良,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今年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十二个年头,十二年间,汶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各级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下,重拾信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说起十二年的变化,震中映秀镇渔子溪村的村民连华玉深有感触,她说:“十二年来,我们的住房、交通、医疗条件都改善了。可以说灾后重建让我们的生活提速发展了30年以上。”十二年间,汶川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为保障民生,一批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接连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用汶川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新生的汶川,生机勃勃,羌山上又开出了最美的“羊角花”。
汶川县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上,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为唐小苗等一等奖选手颁奖
汶川人民的勤劳之本
“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是汶川人民要用勤劳的双手去实现的“汶川梦”。
家住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四组的村民张茂堂在突如其来的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老伴及长女、女婿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2013年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张茂堂清贫如洗的家再次受灾,生活雪上加霜。本该安度晚年的张茂堂,不得不重新担起重建家园,养育孙儿、孙女的生活重担。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和两个孙子的学习费用,张茂堂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种植果蔬,砍竹子编织背篓,养蜂产蜜,到集市上换钱贴补家用。曾有爱心人士想要收养张茂堂的孙女,但被张茂堂婉言谢绝了。张茂堂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扶贫的好政策,党和政府以及很多好心人都来帮助我们。”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茂堂还在高山上发展了3亩地的经济水果产业,自己育苗栽种了青红脆李300多株,挂果后将能为他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他说:“这片果园是我为两个孙儿留下的一点遗产,万一我走了,也能安心了。”张茂堂说:“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共产党。只要能吃苦、勤快做事,日子就一定有奔头!”
同样在汶川县,经过激烈地角逐,在“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赛场上,来自该县漩口镇村民唐小苗获得了一等奖和5000元的奖金。捧着大红的奖牌,唐小苗对记者说,农忙时,干庄稼活;农闲时,不出门就能当工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汶川老百姓正在实现“在家务农”到“朝九晚五”的转变,小小的来料加工车间让汶川群众真切地触摸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近年来,汶川县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坚持将来料加工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动作为、积极对接、高效推进、敢于担当,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勤劳的汶川人民在当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指引下,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农业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个一万亩”、“汶川三宝”等产业基地和特色水果,让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从技改、品牌、共享等角度出发,让绿色工业提档升级;叫响“无忧地、慢生活”品牌,打造美食、美景和美宿的知名“目的地”,康养旅游提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勤劳致富的汶川果农为自家甜樱桃产品“代言”
汶川人民的善良之性
2020年年初,正逢鼠年春节即将来临,威州镇圆梦羌绣合作社的陈双成突然接到了一笔订单,参加春节期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威州老年艺术团需要一批藏羌演出服,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早已放假回家过年,情急之下,陈双成拨通了汶川无忧·时间银行的电话,汶川无忧·时间银行派出的志愿者很快帮助陈双成完成了订单。陈双成说,多亏了平时参加志愿活动,把教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制作羌绣等各类志愿服务时间存进汶川无忧·时间银行,关键时刻,这些存的“时间”就派上了大用场。
“时间银行”是将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起来,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汶川县委、县政府希望通过汶川无忧·时间银行,让志愿者的善行义举影响更多的群众,让人们在时间银行里存进去的是善良美德,取出来的是大爱。
如今的汶川每一个村、每一个社区都有了自己的文化院坝、村民活动中心。村文化院坝是汶川党委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的文化生活“聚点”。文化院坝上,欢歌笑语在这里阵阵传开,或是村舞蹈队的“演员”们正在排练节目,或是三五成群的大妈在跳广场舞,或是几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正在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村民活动中心成为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充电站”。生产劳动之余,各村的年轻人不再热衷喝酒、打麻将,村民活动中心的夜校,总是聚集着许多渴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人们。过街楼村的村民孙明良说,现在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了,大家生活富裕后,少了“以前的勾心斗角、相互记恨”。以前“你家的”“我家的”,分得很清楚,现在,你家的我家的,都是大家的,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非常和谐,现在的汶川人是一家人,汶川是我们共同的家。
善良的汶川人民,在这片被大爱沐浴的热土上,携手构建出“我为汶川、汶川为我、身为汶川人、乐在汶川中”的共同精神家园,每一个汶川人对“汶川”——这个“家”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处处彰显着“县为民造福民为县立业”的汶川价值观。
汶川当地群众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在汶川·无忧时间银行
汶川人民的感恩之情
“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的呀!”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的护士佘沙这样对院领请战前往武汉一线。
佘沙今年24岁,是汶川县漩口镇宇宫村人,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存的她,曾见证了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无私的爱心和援助。佘沙说:“我们那儿房子都倒了,一片废墟,然后看到最多的就是医护人员、军人的身影,为我们消毒、救治。”
多次请战,佘沙终于与同事们于2月2日出发来到湖北,佘沙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奔走于病房之间,用贴心细致的服务照料着病人。一个月下来,身边的同事也都对这个来自汶川勤勤恳恳懂得感恩的姑娘赞许有加。
曾记得,地震当时,汶川县百余名伤者被送至武汉接受免费救治,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无一例后遗症,这份恩情,汶川人始终记得。
在得知武汉发生疫情后,2月5日,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和11位村民,驾驶6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卡车从龙竹村驶出,火速赶往武汉。历时26个小时星夜兼程,顺利将100吨蔬菜交由武汉市武昌区卫健委统一接收。12位勇士带去的一车车蔬菜,更是汶川人民满载“感恩”,背后有十万汶川人民对武汉亲人们战“疫”行动的深情问候和美好祝福。
每晚7点到9点,县城锅庄广场,羌族健身操、藏羌锅庄定时上演
从 2012年至今,映秀茶祥子的蒋维明坚持每天给大家熬一壶茶,回馈着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
汶川志愿者马琼霞、何开容等,时刻都铭记着社会各界对汶川的恩情,积极为当地百姓、过往游客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灞州镇下庄村村民陈光书,每到大樱桃收摘季节,他都挑着樱桃到汶川城里,捧着甜樱桃,免费赠送给来往游客。他说,过上好日子,不忘大恩人。“去年送,今年也送,明年还要送。”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汶川,涌泉之恩,细水长流,点滴长报。走进汶川,总能看到“做一个勤劳、善良、感恩的汶川人”的标语常年悬挂在显眼的位置,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要铭记巨灾袭来后的那些日日夜夜,记住灾后重建、发展振兴过程中的每一个不平凡日子。12年来,全体汶川人民,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做一个勤劳、善良、感恩的汶川人”。这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一幅标语,这已经作为印记,深深烙刻进汶川人的性格里,伴着他们,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多难兴邦”,汶川人民在灾难中兴业,在苦难中崛起。在广袤的羌乡大地上,汇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筑高楼、建家园、兴事业,如火如荼。羌寨、碉房和邛笼,在汶川人的手中威严耸立。一个日新月异的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跃然眼前。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承载着汶川的梦想和希望,正以新魅力、新风貌,在大禹故里向中国、向世界展现。
汶川漩口当地村民欢迎英雄——佘沙回家,此刻,汶川人:我们都愿意当“佘沙”
汶川12位勇士将感恩蔬菜抵达武汉市华润武钢总医院(李江供图)
(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卢国彤)
上一篇:川菜基地,播撒希望之光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