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雅安市雨城区张碗村脱贫户人勤春来早

发布:2022/02/18 10:38  作者:  编辑:周淼葭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阅读量:

图片3.jpg


雨城的雨,说来就来。从城区出发,驱车行驶约10公里,记者来到了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张碗村。蒙蒙细雨不停,乡间小路更显湿滑,这个小小的脱贫村,此时正笼在一层薄薄的水雾里。

 

2016年村脱贫摘帽,2017年全村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张碗村综合专干刘学林告诉记者,2021年来,该村持续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并抓好就业务工,发展特色种养业,安排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拓展。

 

这不,春节假期刚过,该村的脱贫户就都行动起来了。


图片4.jpg

 

外出务工不等年后这就出发

 

春节后,即将迎来返岗务工的高潮。张碗村7组脱贫户张永贵,春节前一周才从天全县的工地赶回家过年,现在又打点好行囊,准备12日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成都欢乐谷建筑工地。

 

“活儿是一名工友介绍的,这两天工地让我们去报到,我决定先去看看,情况好的话还会介绍更多同村工友去。”张永贵现年47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钢筋工,他一双手上长满了老茧。

 

张永贵原是小康之家,2003年就搬进了现在的新房,但由于小女儿出生后就被查出患有脑瘫,生病治疗花去了大量积蓄,最后还是不幸去世,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

 

“我外出务工增收,爱人在家种植脆红李、照顾老人孩子,2017年实现脱贫。”张永贵说,去年他有200多天都在外打工,月均工资6000元左右,是家里的主力军。

 

“孩子去年成家了,现在基本不要我操心,现在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张永贵说,“脱贫后,村干部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所有村民都加入进来,基本上有啥好事情、好政策,甚至招工信息,都会发在群里,出门在外,家里的情况都一清二楚。”

 

“全村680多户3000多人,有劳动力的占一半以上,在就业、乡村振兴等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实现至少一人外出务工的有380户家庭、其中脱贫户12户。”刘学林说。


图片2.jpg

 

就近发展勤劳农户过年只歇了一天

 

相较于常年出门在外的张永贵,6组脱贫户宁德平则选择了在家种蔬菜、养土鸡。当记者在村口找到这名农户时,他刚给蜂糖李修完枝,从地里赶了回来,当天上午,他还将一车蔬菜运到了附近农贸市场售卖。过年这几天,宁德平只在大年初一完整休息了一天,初二就又下地了“没办法,孩子需要人照顾,一刻也离不开人。”现年53岁的宁德平黑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衣着简单而朴素,近年来,他的小女儿患上皮肤癌,他和爱人留守在家,一面为女儿治病,一面通过特色种养成功脱贫。

 

蔬菜从种到收很辛苦,尤其到了收获季节,为了及时采出新鲜蔬菜,宁德平经常打着电筒大半夜在地里忙活。如今,他的辛苦没有白付出,日子比原来上了一个台阶。

 

20216亩蔬菜收入5-6万元,出栏近百只土鸡收入上万元。2022200多株蜂糖李、100株雪梨将挂果,预计收入会更多。”宁德平告诉记者,2021年除去种养成本和日常开支,还能落下一两万元。

 

“小女儿的病及时得到医疗救助,住院没花什么钱,另外爱人解决了公益性岗位,蔬菜遇到行情不好时,专合社还兜底收购,解决销路问题!”宁德平说。

 

青山滴翠,绿意盎然,在张碗村蔬菜基地,田间地头是绿油油的蔬菜,坡上坡下是脆红李、雪梨等果树。

 

“全村有蔬菜基地150多亩,党总支牵头成立了‘一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41户,2018年创建张碗村‘无公害蔬菜’品牌,让蔬菜搭上网络快车,挂牌亮相,走出雨城,让老百姓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刘学林说,“去年像宁德平这样通过特色种养增收的脱贫户有8户,其中种蔬菜的6户、养生猪的2户。”


图片1.jpg

 

灵活增收七旬大爷养鸡供不应求

 

除了外出谋生和就近发展,其他脱贫户又在忙些啥?

 

“剩下的9户主要是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家庭,由于劳动力的缺乏,主要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安排公益性岗位等灵活增收。”刘学林说。

 

874岁脱贫户杨远祥就在自家后院辟出一块地养殖了土鸡,还在鸡舍旁种满了蔬菜。当记者走进这位老人的家时,他正和老伴吴庭秀在灶房里熏腊肉。

 

67岁的吴大娘有智力障碍,平时干不得较重的体力活。由于大女儿外嫁,两个儿子搭伙新建了住房、搬出了老屋,目前老两口独自生活。

 

2021年,杨大爷出栏了100只土鸡,出售了400多枚土鸡蛋,养殖了两头过年猪,粮食蔬菜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种的1亩多花菜吃不完,还用三轮车运到附近农贸市场分批出售,卖了2000多元。

 

“现在家里还养着10多只土鸡,都是被城里人预订了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让我不要卖给别人。”杨远祥笑着说。

 

不过,杨大爷种植的近3亩脆红李,由于劳动力缺乏,果树管护不到位,2021年到了该挂果的年成,却没啥收成。

 

“考虑到杨远祥的实际情况,我们已安排人员为他提供果树管护技术指导,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有500元工资收入。”刘学林说。


图片5.jpg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