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有一座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彝族村寨——阿署达村,正以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从昔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闭塞村寨,到如今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的“共富样板”,阿署达村通过“农文旅体养”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传承的振兴之路。
破局:从“阳光资源”到“共富产业”
阿署达村距离攀枝花市中心仅8公里,阳光资源得天独厚,却长期受困于单一的农业经济。2016年,村两委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成立攀枝花市金玛缔康养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全体村民以集体资金入股,打造“故事里”乡村旅游品牌,开启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公司以“阳光康养”为核心,先后打造康养酒店、景别院精品民宿、涵管小屋、星空露营地四大特色项目。其中,星空露营地自2024年试营业以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单日最高接待游客250人次,单日营业额突破2万元17。通过“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模式,村集体收入占比达40%,带动全村发展农家乐、民宿2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村民既是股东又是员工,实现“家门口致富”。
融合:农业提质增效与文旅深度联动
阿署达村依托攀枝花“热带水果之乡”的优势,将芒果种植与文旅产业结合。村里的种植大户余国富成立了“乡村CEO工作室”,通过技术培训、网络销售等渠道,带动全村芒果种植面积扩至1.5万亩,2024年产量达3000万斤、产值超3000万元。
“村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还借助景区客流拓展农产品销路,形成‘农业+旅游’的良性循环。”阿署达村委委员、第二支部书记雷雪梦告诉《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前来阿署达的游客越来越多,还经常接到一些团建活动的订单。
今年春节,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正式开园,万亩花田与彝族文化相映成趣,单日游客量峰值突破千人。村民鲍朝翠的花见小院民宿因此客流激增,冬季康养游客与花海观光客络绎不绝,年收入增长超30%。阿署达村委副主任王富祥补充介绍说:“我们还推出了非遗文化展演、农耕体验等项目,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创新:文化赋能与人才驱动
在打造优美景观的同时,阿署达村还深挖彝族文化底蕴,修复古建筑、申报非遗项目,并打造出“俚颇香宴”“谈经古乐”等文化IP。
2023年,村内建成非遗小院和民族文化广场,定期举办火把节、民歌展演,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旅游体验。
村集体经济“掌舵人”鲍进芝作为海归返乡代表,带领年轻团队创新管理模式,引入全地形越野车、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村民吴登科身兼“芒果种植户”“股东”“露营地员工”三重身份,月收入超5000元,成为“新农人”典型。村内还培养“网红主播”,通过直播推广农特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20%。
2024年,阿署达村集体收入突破7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较2016年增长近4倍。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全链条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
展望未来,阿署达村还计划投资建设古村落项目,修复明清建筑群,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同时深化“文旅+康养”模式,引入智慧农业观光园,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生态圈。
阿署达村的蜕变,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人才回归、文化赋能的综合成果。通过“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田园变景区”,这座600年的彝族村寨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共富路径。(文/图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