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似火,在安岳经开区,各鞋服企业同样热浪翻滚——这里没有夏日的慵懒,只有赶订单、忙生产的火热节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作为四川省唯一鞋纺产业功能区,安岳经开区不仅超额完成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更以数字赋能与产业升级为双轮,在鞋服产业高质量发展路上跑出了“安岳速度”。
朗特鞋业智慧针车线。潘政吉 摄
链主领跑:满负荷运转的“产业心脏”
机器轰鸣不息,工人穿梭忙碌,货车整装待发……2025年7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岳经开区的四川朗特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特鞋业”)生产车间,7条针车线、8条成型线满负荷运转,一双双成品鞋正源源不断地生产下线,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上半年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该公司人力行政经理陈代全的语气中难掩兴奋,“1-6月,完成订单量210万双,同比增长12.9%。现在手头还有128万双的订单,正在加紧赶制。”
作为入驻安岳经开区8年的“老牌”鞋企,朗特鞋业通过持续创新和升级,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已发展成为安岳鞋服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吸引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工人与智能裁切机默契配合。潘政吉 摄
车间内,每条生产线顶端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朗特鞋业是全县首个应用数字化智能管理MES系统的鞋企,该系统对原料采购、生产调度、质量检测等环节实现采集追踪,做到了人、机、物、事、钱、信息的全链路实时互通,构建了数字化生产闭环,从而达到生产快速高效。”陈代全指着电子屏介绍道。
在安岳经开区,这样的“链主”企业正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作为四川省唯一鞋纺产业功能区,这里聚集了113户鞋服企业,形成“原辅料供应—设计研发—成品制造”的“一站式”配套。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安岳经开区鞋服产量实现2276.81万双(套),同比增长7.75%,超额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安岳安硕体育卫星工厂。潘政吉 摄
卫星开花:家门口挣钱顾家的“就业饭碗”
从安岳经开区驱车15分钟,记者来到位于岳阳镇陶海村的安岳安硕体育卫星工厂,另一番生产热潮正在进行。明亮的灯光洒在车间,1条裁备线、1条电脑针车线、3条传统针车线正全速运转,数十名工人手上飞针走线,正为新的订单紧张忙碌着。
卫星工厂的灯光,照亮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更多可能。“我是工厂里最早入职的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厂里有食堂、宿舍,接送娃、照顾老人也不耽误。”村民康丹抬头笑着说,眼里尽是满足。
这是当地破解“农村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创新实践,安岳通过总部鞋企建分厂、村集体办厂两种模式打造卫星工厂。岳阳镇便是以“镇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方式,整合陶海村、凤型村、离山村、安北村等4个村集体资金150万元,以“飞地组团”方式联合创办卫星工厂,承载起了乡亲们“家门口致富”的梦想。
卫星工厂电脑针车线上的工人正在加工鞋面。潘政吉 摄
“卫星工厂于今年1月正式投用,主要承接鞋面加工等工艺,上半年加工各类鞋面8万余双。”陶海村党支部书记冯旭带着记者转了一圈,“工厂已吸纳75名固定工人,月均工资3100元。暑假期间,还招收了12名暑假工,学习简单的手工艺,月均工资2100元。目前该厂订单充足、招工需求旺,欢迎周边群众来此就业,首月保底工资2600元。”
安岳鞋服产业的韧性,在“总部鞋企+卫星工厂”的链条里悄然生长。总部鞋企专注技术攻坚与市场开拓,并为卫星工厂提供订单、材料和技术,卫星工厂则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各个乡镇甚至村(社区),承接订单溢出的产能,更托举起基层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朴素愿望。目前,像这样的卫星工厂,全县已有117家,覆盖32个乡镇,吸纳4000余名乡镇留守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效益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接力赛,下一步安岳将以更为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以更为有力的举措破解难题,抢抓“东鞋西移、南鞋北上”产业转移机遇,全链条培育发展鞋服产业,奋力推动安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文/图 安岳融媒 潘政吉 贺云)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