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红房子带动乐山沙湾文旅展新颜

发布:2025/08/05 15:04  作者:周淼葭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在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一片由105栋红砖房构成的建筑群静立大渡河畔。这些承载着三线建设记忆的“红房子”,历经半个世纪风雨后,正以影视基地、科普乐园、非遗街区等新身份,成为沙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璀璨明珠。

1雨中的红房子.jpg

雨中的红房子

三线建设的红色记忆

红房子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铜街子水电站建设时期工人生活区的遗存。红砖砌成的宿舍、办公楼错落分布,曾是三代水电人奋斗的家园。随着时代变迁,这片工业遗产逐渐沉寂。2017年,沙湾区政协委员提交《关于保护利用电站建设遗留红房子的建议》,正式开启保护与活化之路。

2遗留的红房子.jpg

遗留的红房子

“红房子是三线建设‘山散洞’布局的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承载的奉献精神与集体记忆。”沙湾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2021年,沙湾区政协再次推动项目,解决产权、要素保障等难题,2022年底,红房子科普乐园、大渡河水电博物馆等8个项目向游客开放,标志着这片工业遗产正式转型为文旅综合体。

影视IP赋能破局业态升级

2023年,影视公司入驻红房子,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影视基地。《白色橄榄树》等40集电视剧在此拍摄,吸引剧组与游客纷至沓来。剧组撤离后,如何避免“昙花一现”成为当地的新课题。

3红房子风貌.jpg

红房子风貌

2024年9月,沙湾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提出“打造特色红房子综合体”方案:硬件保留影视基地风貌,建设主题酒店、异域风情酒吧、旅拍换装街市,打造“天上的街市”消费场景;软件引入专业团队策划沉浸式演出,开发“十二月令”主题活动,推出甲骨文魔方等文创产品。与此同时,串联大渡河滨水基地、硝斗岩瀑布等景点,形成“三河九岛”旅游线路,融入乐山大佛—峨眉山“三名”共建体系,使极具当地特色的资源最大限度整合在一起

“现在红房子不仅是影视取景地,更成为研学、康养、非遗体验的综合体。”牛石镇党委副书记表示,2025年春节期间,片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

文旅兴市战略下的沙湾实践

红房子的蜕变,离不开乐山市“文旅兴市”战略的支撑。2025年乐山市委全会提出“124”发展思路,沙湾区立足“大文豪、大渡河、大峨眉”三大品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4站在红房子广场远眺大渡河.jpg

站在红房子广场远眺大渡河

沫若文化IP是沙湾区独树一帜的名片,郭沫若故居与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联动,推出联票优惠,开发《屈原》舞剧等精品演艺;工业遗产活化方面,红房子与永利川厂旧址、核聚变博物馆等组成“三线记忆”文旅精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础设施提升上,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投资超7000万元,完善红房子片区道路、排水、充电设施,并规划1000亩土地用于康养项目建设。

“网红”到“长红”的未来展望

面对文旅市场竞争,沙湾区正以红房子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升级。2025年,区文旅局计划深化影视合作,并打造非遗矩阵——整合沐川草龙、峨眉武术等非遗资源,在红房子片区设立传承体验中心;同时发展低空经济利用大渡河峡谷地形,开发热气球观光、滑翔伞基地,与影视拍摄形成联动。

5红房子中最特别的建筑.jpg

红房子中最特别的建筑

“文旅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持续创新。”沙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房子的成功转型证明,工业遗产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既能守护历史根脉,又能激活经济动能。

从三线建设的“工业红”到文旅融合的“生态绿”,沙湾区以红房子为笔,书写着历史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这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土地上,历史与未来正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发展协奏曲。(文/图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