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市贡井区西北隅,旭水河蜿蜒穿过一座青石垒砌的古镇。这里曾是千年盐运古道的起点,如今正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底蕴,书写着文旅融合的崭新篇章。2025年,艾叶镇凭借“非遗+旅游”模式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其文旅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较三年前增长210%,成为川南地区乡村振兴的标杆。
盐运文化:千年古道的活态传承
艾叶镇的根基深植于盐业文明。北宋庆历年间,顿钻技术在此诞生,推动自贡盐业进入“煤盐并举”时代。至南宋乾道年间,旭水河艾叶滩至汪家滩75公里航道贯通,这里成为“盐运第一滩”,每日数百艘木筏载着井盐南下湘楚,支撑起“川盐济楚”的国家战略。
如今,漫步于平康桥与平康堰构成的清代水利枢纽,青石台阶上的草鞋印仍清晰可见,仿佛能听见挑夫们哼唱的号子。东源井古盐场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木质天车仍在运转,日均产气3万立方米,被誉为“气井之王”。当地文旅部门通过3D投影技术复原盐井开采场景,游客可亲手操作微型钻井模型,体验“深钻汲制”的古老智慧。
非遗赋能: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身
在龚扇技艺展览馆,竹丝在非遗传承人的指间翻飞,0.01毫米的细丝编织出《百鹤图》的灵动。《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了解到,这座330平方米的展馆自2019年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其中70%为研学团队。艾叶镇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龚扇、扎染、剪纸等“自贡小三绝”转化为文创产品,竹编手提包、扎染服饰等20余种衍生品年销售额超8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工坊”的孵化机制。艾叶镇六房村党支部与海川实业合作,建立了非遗研习所,返乡青年可通过“师徒制”学习技艺。90后工匠李敏从农民工转型为扎染师,其设计的“艾叶蓝”系列围巾成为景区爆款。她笑言:“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它养活了我们一家。”
美食IP:舌尖上的文旅经济
艾叶鸡脚、豆花、九九韭酒家……这些承载着盐工记忆的老店,正成为流量入口。以“艾叶滩豆花庄”为例,这家1992年开业的夫妻店,通过改良火爆腰花、生煎肥肠等盐帮菜,配合短视频平台推广,单日翻台率达15次,带动整条横街形成“美食集群”。
艾叶镇政府顺势打造“艾上美食联盟”,统一设计川南民居风格招牌,推出“盐帮菜体验券”。今年春节期间,5万元消费券撬动了1500万元餐饮收入,30家餐馆平均增收40%。更巧妙的是,每家店铺都嵌入了文化场景:盐厂退休工人俱乐部变身茶馆,游客可边听川剧清音边品盖碗茶;“盐究所”内,漆扇制作、围炉煮茶等体验项目日均接待200人次。
基建升级:从危房到网红打卡地
曾经的艾叶镇面临“二楼危房多、停车难”等痛点。近年来,政府开始实施“古镇焕新计划”:在交通优化上新建5处停车场,增加车位600个,游客中心至高铁站的快速路缩短通行时间至15分钟;在景观重塑上修复双胜堡碉楼、胡家花园等历史建筑,沿河步道种植10万株蓝花楹,打造“四季花廊”;同时在数字赋能方面下功夫,艾叶全镇安装了40余块智能导览屏,扫码可听20处文保点的语音解说,VR漫游系统让游客预览未开放区域。
返乡青年佘恩恩将盐厂老车间改造为“艾艺咖啡馆”,黑化公路、景观天车等配套使其月均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他告诉记者:“政府不仅修好了路,还帮我们对接设计师,现在周末过来都必须提前预约。”
与此同时,贡井区文旅局同步推出五条精品线路,其中“井盐文化寻根之旅”将艾叶镇与大公井遗址、南华宫串联,预计年内吸引10万深度游游客。随着低空旅游航线开通,游客还可乘坐无人机俯瞰“八里秦淮”风光,体验“盐航”主题餐饮配送。
从盐运枢纽到文旅小镇,艾叶镇的转型印证了“文化是最强IP”的真理。当非遗工坊的竹编声与河岸的咖啡香交织,当盐工号子与短视频背景音乐共鸣,这座千年古镇正以文化为舟,驶向乡村振兴的蓝海。(文/图 周淼葭)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