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太平老街焕新 新津构建全域文旅空间格局

发布:2025/08/13 17:02  作者:周淼葭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青石板路蜿蜒,黄州会馆的飞檐在艳阳下勾勒出历史轮廓,炉火上的茶香与年轻艺术家的画笔在太平老街交织——这座曾以“新津首场”闻名川西的百年商埠,正以“非遗老街”的全新身份,成为成都文旅融合版图上的璀璨明珠。

1.jpg

太平老街的蜕变始于一场“非遗活化实验”。2023年,宝墩镇启动“乡村合伙人计划”,吸引首批青年创客入驻;2024年,共治产业发展联盟成立,蜀道山集与太平老街携手打造的“蜀中太平·非遗老街”项目落地,川渝非遗传承人、青年艺术家、手艺匠人在此聚首,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场景。

“这里每一块青石板都藏着故事。”蜀道山集主理人指着街角的非遗工坊说。老街保留了清代至民国的建筑肌理,却以“非遗+市集”的创新模式注入新的灵魂:游客可参与灰水粽制作、扎染体验,或在“山集茶会”围炉煮茶,观看街头快闪表演。这种“活态传承”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2024年国庆假期,老街日均客流量突破1200人次,非遗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0%。

2.jpg

与此同时,新津区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文商农旅体融合”战略,将太平老街纳入“一核三片六廊”全域文旅空间格局。2024年《成都市新津区支持文体旅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对非遗活化、文创企业孵化等给予最高60万元奖补,22个项目获得360余万元资金支持。

政策驱动下,太平老街构建起“校企共育”模式: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院合作设立创业基地,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平台;联动成都非遗保护中心,推出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4年,老街引入文化企业53家,文化产业营收达30.06亿元,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更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3.jpg

太平老街的焕新,是新津“全域旅游”战略的缩影。新津串联宝墩遗址、纯阳观、梨花溪等景点,打造“古蜀文明探源”“农博体验”等主题线路。2025年春节,以太平老街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体系接待游客155.75万人次,旅游收入7.48亿元,同比增长58.56%。

此外,赛事经济成为重要引擎。2024年,新津举办全国自由式小轮车锦标赛、成都赛艇公开赛等10余项国家级赛事,结合“天府端午龙舟会”等民俗活动,吸引超1000万人次线上围观。游客“跟着赛事游新津”时,太平老街的围炉煮茶、非遗手作成为行程中的“必选项”。

4.jpg

“90后”陶艺师李然在老街开设的工作室,将宝墩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陶器设计。“政府提供3年免租政策,还帮我们对接非遗中心资源。”他的作品《古蜀纹样杯》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网红单品”。像李然这样的青年创客,已在老街聚集30余家。他们以“非遗+潮流”重构消费场景,其中包括国潮范儿服装店、非遗主题民宿、数字艺术展馆……老街的商业业态从传统餐饮扩展至文化体验、艺术创作全链条2024年,老街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家,限上住宿业企业5家

5.jpg

新津的文旅融合不止于“流量”。2025年,老街计划开通“古街-庄园-喷泉”电瓶车环线,开发AR导览系统还原历史场景;与万绿湖景区推出“水陆联票”,打造沉浸式文旅产品。“我们要让老街成为‘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宝墩镇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文旅建设,老街已实现5G全覆盖,游客可通过小程序预约非遗体验、查看实时客流。

从商贾云集的“首场”到非遗活化的“样板”,太平老街的蜕变印证着新津的文旅哲学: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这条300米长的老街让历史在烟火中永续,让文旅在融合中升维。(文/图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