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海南保亭什开村走出“和美”蝶变路

发布:2025/08/13 17:04  作者:林春宏  编辑:车文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阅读量:

走进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什开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蓝天白云下,椰子树随风摇曳,整洁的村道,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道路两旁,道边绿化带绿草茵茵……

什开村曾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治理松散、集体经济困顿的村庄,“土地资源有限、收入来源单一”的发展难题一度让村庄举步维艰。

如今,这个小村庄以党建为笔,在环境治理、促农增收、乡风文明三大领域精准发力,实现了从“干部唱独角戏”到“干群跳集体舞”的治理新跨越,绘就出“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和美乡村画卷。

图1  保亭县城云雾缭绕(董文雯 摄).jpg

保亭县城云雾缭绕(董文雯 摄)

党员带头攻坚人居环境“颜值”飙升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也是群众幸福感的直观体现。针对人居环境的堵点难点,什开村党组织以“干净、整洁、美观”为目标,打响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战。13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组建3支攻坚队伍直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等“老大难”问题,带头清理污水点位7处、拆除废弃建筑4处、改造禽畜圈舍3个。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自发清理陈年垃圾1.35吨、清淤60余立方米,还种植睡莲、变叶木等植物净化水体,昔日蚊蝇滋生的空地变身“生态小公园”。

为让村庄既美又有特色,村党组织坚持规划先行,立足黎乡文化特色,带领专业队伍逐户讨论房屋改造计划。通过采用本地鹅卵石、竹木等环保材料,统一设计施工,全村9处庭院完成改造,外立面改造资金同比下降20%,村庄风貌从“杂乱无章”变为“错落有致、特色鲜明”。同时,村里分阶段完善基础设施,优先硬化出村道路、增设路灯,再逐步改善供水供电,让每一项改造都贴近民生需求,破解了乡村基建“投资大、见效慢、维护难”的困境。

图2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 摄).jpg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 摄)

盘活“方寸之地”庭院经济结出“致富果”

“以前闲置的荒地没人管,现在种上果蔬和槟榔苗,不仅能吃还能卖钱!”村民的感慨道出了什开村“方寸地生金”的致富经。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村党组织在“小、散、乱”闲置土地上做活“庭院经济”文章。党员干部逐户摸排14块闲置土地,制定“三带一推”方案,免费提供1.1吨化肥、300余株种苗,组建党员技术队伍全程提供种养指导,让荒地变身为“迷你菜园”“育苗圃”。

通过规模化开发闲置土地,村民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户年均节省买菜花费约500元。村里重点培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苗,以槟榔苗为例,每平方米可培育50株,单株利润约3元,年产值达600元/平方米,昔日“脏乱差”角落成为“菜篮子”“钱袋子”“绿景致”。

这一模式已在毛感乡全域推广,千龙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药材菌类,番道村打造南药种植区形成产业链,各村因地制宜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图3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 摄).jpg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 摄)

党群共治聚力乡风文明吹起“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什开村以“微改造”培育自治精神,通过“种好一畦菜、规范一群禽、扮靓一方院”的巧思,入户走访20余次收集群众“金点子”14条,引导村民从环境“旁观者”变为家园“当家人”。村中无人值守的“诚信小卖部”运营3年多无人逃单,成为乡风淳朴的生动注脚。

依托“亲加奔”干群对话平台,毛感乡畅通民意渠道,2023年以来累计听取群众意见572件、解决问题523条,邀请资规、法院等部门现场解疑答惑。村里坚持“矛盾不上交”,2025年以来就地化解纠纷50余件,党群一心、邻里守望的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

环境整治焕新颜,产业增收富口袋,民风改善聚人心,治理升级提效能。什开村的“和美”蝶变,彰显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它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里,藏在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里,更藏在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里。

如今的什开村,正以“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崭新面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着饱含泥土芬芳的“保亭实践”。(文/图 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林春宏)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