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一片被数万株桫椤覆盖的峡谷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这些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在峡谷中郁郁葱葱,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近年来,五通桥区以桫椤峡谷徒步项目为突破口,将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
梭罗峡谷徒步游客众多
生态徒步:从“活化石”到“新体验”
桫椤峡谷徒步路线全长8公里,沿途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500个。今年五一假期,尽管景区因汛期临时关闭,仍有大量游客驱车前往,在盘山公路上排起了长龙。游客张女士带着孩子完成3小时徒步后感慨:“泥泞的小路、青苔覆盖的台阶,让孩子真正触摸到了自然课本里的侏罗纪。”
这种“原始感”正是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区别于传统景区,桫椤峡谷保留了未开发的野趣:狭窄的S型山路需要错车,九道拐的陡峭台阶考验体力,但沿途的苔藓瀑布、野生烤土豆摊点又增添了烟火气。数据显示,今年1-7月,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36%,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达65%,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翻番。
茂密葱郁的梭罗群
当地居民位于景区附近的桃林,可体验采摘乐趣
文旅融合:非遗与生态的“化学反应”
五通桥区的探索远不止于自然景观。在峡谷出口的西坝镇,一场“日游峡谷·夜品豆腐”的全时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作为“中国麻辣烫发源地”,当地将西坝豆腐非遗技艺与桫椤生态研学结合,推出豆腐宴体验工坊。游客白天徒步后,可参与豆腐制作课程,品尝6元一份的蘸水豆花,这种“文旅+非遗+美食”的链条,使人均消费从单纯门票的10元提升至100元以上。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文化层面。五通桥区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134”发展思路,将“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三张名片与生态旅游捆绑。在桫椤峡谷-西坝场镇创4A级景区的过程中,盐业文明博物馆、工业史诗陈列馆等文化地标同步建设,形成“盐文化+红色记忆+自然探险”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桫椤峡谷的转型是五通桥区文旅赋能战略的缩影。8月,总投资3.2亿元的沫溪河生态观光度假区项目启动,涵盖有水上休闲、民俗体验、特色美食等业态。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将通过挖掘西坝豆腐、米酒、生姜等传统产品,开发即食豆腐乳、便携麻辣烫等创新商品,可大幅增加当地居民就业岗位。
当地居民支在景区里的土豆摊
深受游客喜爱的乐山特色美食——翻砂红糖凉糕
未来图景:构建全域全季文旅格局
站在桫椤峡谷的观景台远眺,五通桥区的文旅蓝图已然清晰。根据最新规划,到2027年,“两街两厂两镇”建设将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一批“文化+百业”融合新业态;到2030年,全域全季全时文旅格局全面构建,“千年盐城”“美丽小西湖”“中国麻辣烫发源地”三张名片的国际影响力将显著增强。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西坝镇村民李阿姨在景区入口支起烤土豆摊位,月收入从原来的800元增至4000元;返乡青年王磊创办文创工作室,将盐业历史符号融入根雕艺术,产品远销海外。正如游客留言所说:“在这里,每一步都踩在自然的韵律上,每一口都尝到文化的滋味。”
从桫椤峡谷的生态徒步到全域文旅的深度融合,五通桥区正以实践证明:当文化注入旅游的肌理,当生态成为发展的底色,绿水青山便能真正转化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这条以桫椤为笔、以峡谷为卷的文旅融合之路,正在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文/图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