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热门资讯

科技赋能下的“金色密码”

发布:2025/08/19 16:39  作者:刘尧  编辑:车文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阅读量: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 “稳压器”,而科技,则是解锁这片沃土潜能的“金钥匙”。 初秋时节,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利金村的 520 亩水稻试验示范基地里,薄雾尚未散尽,无人机已载着定制药剂掠过稻浪,田埂上的传感器实时传输着土壤墒情数据,田垄间 6 个优质水稻品种错落生长 —— 这幅 “传统黑土地 + 现代科技” 的图景,正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注脚。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核心载体,这里正用科技的力量,破译着黑土地丰产增效的“金色密码”。

图1  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在测量水稻高度(高伟 摄).jpg

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在测量水稻高度(高伟 摄)

2025年,利金村被列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在这片520亩的“试验田”里,明水县农技推广中心与村民携手,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集成标准化栽培技术,探索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走进基地,整齐的田垄间,初香梗1号、盛禾19、中盛7等6个优质水稻品种错落分布,宛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黑土地上。田埂旁,明水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陈喜坤正俯身查看稻苗长势,手中仪器实时显示土壤湿度与养分数据。

“老李,你看这稻苗根系多发达,这毯式育秧技术真不赖!”陈喜坤直起身,笑着对一旁的村民李连发说。李连发搓了搓手,咧嘴笑道:“以前育秧全凭经验,秧苗参差不齐,插秧累得腰酸背痛。现在用毯式秧盘,机械化插秧效率高,省工又省力!”

图2  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右一)在查看水稻长势情况(高伟 摄).jpg

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右一)在查看水稻长势情况(高伟 摄)

科技的力量,在利金村示范基地处处可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施肥更精准。去年秋季陈喜坤带领团队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氮磷钾含量,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过去施肥‘一刀切’,费钱还污染土地。现在‘缺啥补啥’,化肥减量15%,稻苗却长得更壮实。”李连发指着田里郁郁葱葱的稻苗,眼中满是欣喜。

良种、良技,在增产方面如何呢?陈喜坤介绍,科技的乘数效应,最终体现在 “产量、质量、效益” 的三重跃升。利金村示范基地的科技实践,不仅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还带来了显著的增产效益。以新品种“初香梗1号”为例,品种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具有抗倒伏、耐寒性强、米质优等特点。在基地示范种植中,亩产预计达到62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15%以上。而“盛禾19”则凭借其高氮利用效率和抗病性,在测土配方施肥与精准灌溉技术的配合下,亩产突破600公斤,化肥使用量减少20%,实现了“减肥增效”的双重目标。陈喜坤说,如今,示范基地以 “绿色集成标准化栽培” 为核心,构建起从育种到收获的全链条科技支撑网。据预测,基地整体产量较过去提升12%,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亩均增收超200元。

图3  水稻基地(高伟 摄).jpg

水稻基地(高伟 摄)

增产之后,如何将优质稻米转化为经济效益?从田间到舌尖,科技的力量还在产业链上延伸。“光增产不够,得让好米卖上好价。” 树人乡党委书记高文秀说,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产业链的 “科技延伸”。销售升级,打通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我们探索出一条“科技+品牌+渠道”的营销之路。通过标准化种植、质量追溯体系,打造绿色有机稻米形象。线上,借助快手、抖音等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将稻米直供城市消费者;线下,与大型商超对接,设立专柜销售,并发展订单农业,与本村的粮食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以前觉得科技是‘阳春白雪’,现在看,就是能让稻子长得好、卖得贵的‘实在招’。”村民杨立中的话,道出了农民对科技的新认知。

图4  水稻基地的水稻(高伟 摄).jpg

水稻基地的水稻(高伟 摄)

从一粒种子的基因优化,到一块稻田的智能管理,再到一条产业链的科技赋能,利金村的实践写下清晰答案:科技,是黑土地最动人的“丰收密码”,水稻则是科技赋能下的“金色密码”,更是端牢 “中国饭碗” 的坚实支撑。

站在黑土地上远眺,利金村的试验田如一个生动注脚:当科技深度融入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传统农业便能挣脱“看天吃饭” 的束缚,迈向 “知天而作” 的现代化。 科技赋能黑土地,绿色农业绘新篇。利金村的实践,是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通过科技赋能、品种革新、产业延伸,这片黑土地正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篇章。

/图 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刘尧 通讯员/高伟 于海静)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