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通村畅乡引蝶变 一路风景一路歌

发布:2025/08/21 15:49  作者:曾庆华  编辑:车文斌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阅读量:

夏末秋初,俯瞰赣南大地,一条条农村公路串联城乡,跨越山川溪流,直抵美丽乡村。农村公路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串起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更铺下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产业因路而兴、生活因路而富,农村因路而美,曾经饱受出行难的赣南山区群众实实在在尝到了农村公路带来的甜头。

图1  赣州市农村公路一景 (李铭 摄).jpg

赣州市农村公路一景 (李铭 摄)

“十四五”时期,江西省赣州市坚持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体推进,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工作举措,实施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重点推进以县道升三级、建制村通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公路基本实现由“通”到“畅”向“好”的转变,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条条致富路,让特色农产品“鲜”到大湾区

天刚蒙蒙亮,在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乡幸福小镇的智慧蔬菜产业园,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正装上货车。依托当地平坦通畅的“四好农村路”,早上采摘的寻乌蔬菜,中午便能端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刚刚过去的7月,是鹰嘴桃大量上市的季节,由于果子的成熟期不足二十天,且不易保存,运输成了其中关键环节。曾经泥泞的小路,一度是果农最头疼的事。现在,大路修到了果园旁,一改往年大货车开不进乡间,只能靠三轮车甚至人力搬运的局面,既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更保证了果实到客户嘴里的鲜甜。

“十四五”时期,赣州市实施重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路网联通路项目444公里,完成投资23亿元,完成投资100%。从单车道到双车道,从水泥路到沥青路,从通村畅乡到精准对接果园、基地门口,一条条农村公路,让当地农特产品快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市场,由此也诞生了一条条“脐橙路”“山茶路”。

在持续织密农村公路网的同时,赣州市结合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有效打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通道。目前,全市打造县、乡、村三级客货邮三级融合站点2206个,开通特色客货邮线路211条,形成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特色产业”节点服务体系。赣州市先后获批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全国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城乡配送试点城市。

一条条幸福路,让老百姓获得感满满

一直在北京打工的安远县镇岗乡龙安村村民钟跃鑫在乘坐地铁时看到车厢里的视频正在推送家乡安远最美自驾路线,他激动地跟同行的人说:“看,我们家乡的路,修得多好、多棒。”

东江翡翠三百山最美自驾精品路线起点位于安远县县城,途经凤山乡、镇岗乡、三百山镇、孔田镇,终于三百山和务村高速收费站,路线全长约47.9公里。交通赋能旅游,提振景区人气。“四好农村路”将安远县境内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百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升围、其他景点、乡村旅游点、美丽乡村建设点全部串联起来,促进了县域旅游产业大发展,引爆了农家乐、乡村民宿、采摘体验等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今年以来,三百山游客数已突破500万人次,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超过三分之一。

不仅是安远,在赣州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美丽农村路,这些美丽农村路串景成线,不仅串起了赣南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历史人文、红色旧址和乡土人情。聚焦“公路+旅游”,赣州市坚持以路串景、路景结合,巧妙融入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内涵。2018年以来,统筹资金近6亿元,创建美丽生态文明农村路1997.9公里,“以绿带红”助推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其中安远县X226凤山至梅屋段、崇义县过埠至上堡公路、上犹县双溪草山旅游公路、信丰县垇下至布尾岭公路获评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东江翡翠三百山自驾游路线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最美自驾路名单。

一条条连心路,让群众成为爱路护路人

“出门三步路,步步都是山”,赣南地区多丘陵山地,村与村之间多被山体阻隔,曾经“出门见山,抬脚爬坡”的“脚起泡、心滴血”艰难,让赣南人民倍加珍视今天的美好出行。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是瑞金市万田乡麻地村的修路节,这是一个延续了200多年的义务修桥补路传统,麻地村地处偏僻,那时没有公路,乡亲们出行困难,当时村里老人就定下祖制:修桥补路,造福子孙。这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出动,带着柴刀、锄头、竹筐等工具,分赴各自小组的田间道路、山间小道,开始清除杂草、疏通沟渠、修整路面。同时万田乡的乡级路长和村级路长也早早来到了各自的责任路段,开始锄杂草、清水沟、平路肩,记录路面破损情况及时反馈给养护公司。在赣南大地上,像这样发爱路护路的故事还有很多。信丰县大塘埠镇星金村村民郭从贵,自掏腰包,雇来挖掘机,又运来数车土壤,将被雨水冲毁的1公里道路两旁用土填平加宽,修整出平坦的路肩。从脱贫户到护路员,郭从贵的反哺村里的善举令人动容,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农村公路“共建、共管、共养、共享”的内涵。于都县建制村道路拓宽项目采取路基由村组负责筹资修建模式,通过成立项目路基拓宽工程理事会,统筹道路拓宽各项事宜,不到2000人的小禾溪村,已筹资金205万元。

有了群众的拥护,更有政府大力支持,2023年到2025年,赣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5亿元,并积极争取统筹其他可利用资金,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大幅提升市级补助标准,新增县道升三级及以上改造项目补助标准从“十三五”的20万元/公里提升至最高75万元/公里、建制村双车道项目补助标准从“十三五”的5万元/公里提升至最高30万元/公里,县(市、区)也通过各种形式与农发行、国开行、国企、社会资本等融资平台进行对接,县级层面融资超20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进一步缓解。

一条条振兴路,让乡村经济走上快车道

在赣州市石城县大畲村的百亩荷花园,夏日里百亩荷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一到花开时节,到这里赏莲观景的游客就络绎不绝。大畲村以往道路不畅,出行不便,是典型的贫困村。前些年,新建改造提升了大畲至通天寨景区北门公路,全长3.2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6.5米,沥青路面宽5米,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村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田园、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首批“风景独好”旅游名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伴随产业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乡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质的飞跃,群众生活越来越甜。

“十四五”以来,赣州市完成投资137.81亿元,实施县道三级路改682公里、乡道双车道改造1791公里、 村道生命安防工程3701公里、危桥改造234座,赣州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613公里,等级公路里程达到3879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赣州市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纽带作用,推动农村公路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让各方资源得以畅通无阻,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凝聚乡村“人气”,让乡村重获生机与活力。

/图 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曾庆华 通讯员/张宵)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