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岷山,见证深情帮扶;滔滔岷江,吟唱协作赞歌。在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指引下,一场跨越山水、持续十三载的深情牵手,在川东北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铺陈开来,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与阿坝州汶川县,这两片禀赋各异却心意相通的土地,因省内对口帮扶的战略纽带紧密相连,共同奏响了一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民族团结的雄浑乐章。

十三年来,顺庆区帮扶工作队一批接着一批干、一茬接着一茬帮,科学编制并精准实施年度帮扶方案,系统构建了常规项目固本强基、新建项目精准发力的“双轮驱动”帮扶体系,深入开展“基础帮扶、产业培育、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智力帮扶、县区合作”六大行动。数据显示,仅2025年就实施17个重点帮扶项目,710万元帮扶资金精准滴灌,从架设沟通桥梁的“全域结对”,到夯实基层堡垒的“党建联建”,再到聚焦乡村振兴五大领域的10个新建项目,无不彰显着“绣花功夫”下的精准与执着。
如今,行走在汶川的城镇乡村,产业园区蓄势待发,特色种养生机盎然,“无忧食堂”暖胃更暖心,校园书声琅琅,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电商直播拓宽销路,藏羌特色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顺庆与汶川,正携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道上步履铿锵,共同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新画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下生动实践。
产业“造血”强根基 发展动能更澎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顺庆区对口帮扶工作坚持“汶川所需、顺庆所能”,以精准的产业培育为汶川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走进三江镇静居村,冷水鱼养殖场内水流潺潺,鱼群欢跃。“在南充市顺庆区的帮扶下,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为我们村冷水鱼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村党支部副书记费建会指着水池介绍,这笔资金解决了鱼苗购置的燃眉之急,让集体经济前景更加光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信心更足。

视线转向灞州镇周达村的高半山,崭新的圈舍内,一头头藏香猪崽正茁壮成长。“今年在顺庆区大力帮扶下,我们从西藏引进了130余头优质纯种藏香猪。预计年底出栏300余头,能给村集体带来15万余元收益,为年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打下了坚实基础!”村党支部书记赵红强满脸喜悦。新产业的落地,为这个高半山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从静居村的冷水鱼到周达村的藏香猪,从灞州镇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蓝图到映秀茶工坊的推进,再到羌文化民宿改造、民族美食工坊和藏羌中医康养项目的打造……顺庆区帮扶工作队科学擘画,精准施策,一个个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项目在汶川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仅如此,帮扶队还积极帮助当地对接成渝地区市场,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汶川特产”走向更广阔天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民生“暖阳”照心田 幸福生活有质感
对口帮扶,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庆区将帮扶力量聚焦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汶川各族群众。
在威州镇南桥社区,“无忧食堂”里饭菜飘香,暖意融融。“感谢你们送来的饭菜,味道清淡很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今天虽然有点冷,但心里特别温暖。”家住附近的残疾老人彭长寿接过志愿者送上的热乎饭菜,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由顺庆区创新打造的“石榴籽”工程核心项目,采用“公益助餐+志愿关怀”模式,有效解决了辖区内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及残疾人群体的“吃饭难”问题。自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2600余人次,成为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社区“幸福驿站”。
教育和医疗,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顺庆区持续深化“校联体”“医联体”建设,双向发力提升汶川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上,投入60万元为汶川二小增配午休躺椅,改善学生休息条件;精准选派骨干教师赴汶川支教,接收汶川教师跟岗研修,组织名师送教送培,有效提升了当地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医疗上,精心选派的支医专家们通过开展讲座、业务培训、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手术示教,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留在当地,显著增强了汶川的医技服务能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顺庆区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组织南充优质企业赴汶川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目前我们开展了多期线上招聘,每月发布大量岗位信息。全力配合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创业就业工作,设置爱心岗位用于劳动力输出就业。”汶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顺庆区援汶工作队队员张科林介绍,帮扶切实推动了“一人就业,全家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
智力“活水”润沃土 人才支撑更有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顺庆区帮扶工作队深知,必须为汶川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本土电商人才“留不住、引进难”的困境,帮扶队多措并举,大力培育本土电商力量。
甜樱桃采摘季,灞州镇周达村村民张知英的直播间每天准时开播。“以前我们的农产品都是通过线下市场和收购商销售,现在有了直播带货,能远销全国了!”她欣喜地说。
在顺庆区的帮扶下,像张知英这样通过培训成为直播带货博主的村民越来越多。去年以来,帮扶队在威州镇、灞州镇等核心产区举办了多期农牧民村播培训,并结合特色产品打造了7个“村播基地”。2024年,帮助销售农副产品7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显著增收。
除了电商培训,顺庆区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区域合作交流,组织汶川本土人才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同时,持续深化干部人才交流,“近三年已选派3批70余人次来汶开展支医支教和‘组团式’帮扶,派出60余名党政干部、专技人才赴顺庆区顶岗锻炼、交流学习。”张科林说。
今年暑期启动的“顺汶同心·青春同行”青少年夏令营,组织两地120余名优秀青少年代表双向交流研学;组织汶川县基层干部赴顺庆考察学习基层治理、群众工作等创新做法。这些多层次、多元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有效促进了两地干部群众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团结互助,为汶川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十三载携手同行,顺庆与汶川心手相牵,情谊深长。对口帮扶的种子,已在汶川这片经历过磨难又焕发新生的土地上,生长出产业兴旺、人才辈出、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繁茂枝叶。展望未来,两地必将继续并肩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共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岷江之畔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文/图 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伍排勇 刘毅 阿坝日报/蔡华)
上一篇:绘低空新图景:2025四川低空经济产业链生态大会侧记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