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是国家贫困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2017年2月,《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了解到,经过脱贫攻坚,广安区即将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四川5个率先“摘帽”县之一。
广安区精准扶贫有何秘诀?记者循着广安的脱贫路采访,发现该区跳出扶贫抓扶贫,立足于长远发展、赶超发展,以农业增收、农民脱贫、农村奔康为目标,从而走出一条产业帮扶,统筹推动美丽新村建设,创新贫困户“痕迹化”管理模式等多轮驱动,破除贫根、穷根的路子。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龙安勇敢村新貌
产业帮扶破解贫困“紧箍咒”
产业是活力,是动力,是破除贫困“紧箍咒”的法宝。
广安区正是做足产业帮扶这篇大文章,让脱贫攻坚战满盘皆活。
白马乡是广安区一个偏远的纯农业乡镇,全乡辖14个行政村, 4627户1.7万人大部分群众以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增收困难,贫困成了头上的“紧箍咒”。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639户1827人,洪江、石河、白马、石梯4个村被四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贫困村。
脱贫攻坚,破除“紧箍咒”是脱贫的关键。白马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农业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
白马乡立足资源禀赋找出路,明确了“大力发展尤力克柠檬产业,整体带动脱贫攻坚”的思路,2008年率先在碑梁村开始柠檬产业化发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在白马、石梯、洪江、盘山等村拓展柠檬种植规模达8000余亩,连片建成示范基地4个,并成功回引香港籍业主游中杰、本地业主李建华返乡创业,成立广安农丰农业有限公司、广安百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广安白马柠檬产业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310户贫困户加入。
在扶贫机制方面,白马乡探索出“专合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贫困户”两种经营模式,通过产业扶贫周转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具体量化到贫困户,再把资金入股农业公司的方式,将量化入股扶贫资金收益的65%用于分红,从而破解农业公司缺资金、融资难,贫困户缺门路、增收难等问题。2016年,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农业公司方式,已投入扶贫资金168万元,年底可实现分红15万元,310户贫困户户均分红500余元。
目前,白马乡带动1800余户近5000人从事柠檬生产,2016年,全乡柠檬总产量达300万斤,产值达1000万元,种植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预计盛产期年产量可达到2400万斤,实现产值7000余万元。
新村建设统筹产业一盘棋
广安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注重宣传动员、规划引导、功能吸引、政策激励,坚持产村相融、整体推进,大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广安区已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2个,惠及农民群众40多万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揽,做到基础、产业、公共服务一盘棋规划。通盘考虑农村院落历史、现状、布局和发展需求,突出田园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合理确定新村规模,建设川东特色新村。
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做到国家、社会、个人组装式投入。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信贷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加大政府投入引导,投入财政资金2.4亿元,对新村建设实行不同标准的以奖代补;同时,打捆叠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通达通畅、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连片开发等近20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奖补引导、金融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筹资金8.15亿元用于新村建设,占总投入的60%以上。鼓励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放宽信贷限制,合力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助农增收方面,广安区推行“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在产业标准上坚持“深沟高垄,四网配套;优选良种,大苗移栽;大窝大肥,规模成片;全域推进,无缝衔接;种养循环,有机生态;标准第一,打造品牌”,做大做强龙安柚、优质粮油、蔬菜、生猪等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区规划建设的幸福美丽新村涉及26个乡镇136个村,辖区面积近120平方公里,惠及农民40余万人。
广安区悦来镇灯塔村农业示范基地
全国首创脱贫“痕迹化”管理模式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真抓实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效。为了推动精准扶贫措施落地落实,增强“包帮”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安区在全国首创贫困户精准脱贫痕迹化管理新模式。
“痕迹化”管理,就是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扶单位及其责任人、帮扶规划、帮扶痕迹、相关政策等内容的记录在册,并制作成记录簿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让帮扶有章可循,有迹可查,有责可追。
2016年6月,广安区在贫困重点村试点推行干部包帮贫困户痕迹化管理的基础上,对全区131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全面推行精准扶贫痕迹化管理。
随后,这一管理模式迅速在广安全市推广,取得很好效果。
广安市统一设定《广安市脱贫攻坚档案清单》,分成市、县、乡、村、户5个层面,明确组织保障、精准识别、资金投入及监管、精准扶持、特色创新等9大卷宗目录,并按照文书类、科技类、特殊载体类等类别,将2014年以来的所有痕迹档案全部集中归档立卷。同步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分层建立“精准扶贫APP”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了精准扶贫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
目前,广安区18615户贫困户全部填写了《贫困户精准脱贫痕迹管理记录簿》,实现了全区贫困户信息“纸上直播”,构建了区乡村“线上线下”三级管理网络,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管理高效便捷、政策精准落地、帮扶过程透明,实现了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目标。
创“四好村”形成好风气
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广安区紧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脱贫“四好”要求,推动良风良俗的形成。
2016年12月2日,在消河乡鲜花村“农民夜校”开班仪式上,乡党委政府及村支“两委”对获得全村环境卫生评比一、二、三等奖的97名村民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8组贫困村民蒋明弟获得一等奖。他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环境卫生搞好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指数就有了很大提高,大家少生病、多存钱,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更有希望了!”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要贫困群众实现物质脱贫,更要让他们实现精神脱贫。广安区推进“四好村”创建,制定“四好村”创建五年行动计划,细化创建标准和农户环境卫生标准,做到户户清、标准明。
广安区还给每个村安排5万元激励资金,定期评比乡风文明,通过村广播、村公示栏对文明户“红黑榜”广而告之,对“红榜”户给予物质奖励。每半个月在区电视台排名公布摘帽村乡风文明情况,并曝光最“脏乱差”农户及所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名单,推动形成人人争当文明户的良好氛围。
广安区推进实施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浴室“四改三建”3927户,切实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广安区的脱贫攻坚战正是全市向贫困宣战,奋力推动城乡同步迈向小康的缩影。“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广安的脱贫攻坚正在深入推进,统筹解决城乡贫困,城乡同步减贫脱贫的广安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本刊记者 彭志萍 周淼葭 广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