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乡村文化

名家特稿 | 家住高攀路

发布:2024/06/24 16:38  作者:钱声广  编辑: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我居住的这个小区,有东、西两道门。东门位于高攀路,是小区的后门,西门则是位于科华南路,是小区的正门。有人戏谑说:你们小区座落在高攀路上,似有高不可攀之义。

 

其实,高攀路是一个地名,源于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桥,名叫高攀桥,原名高板桥,建于清中叶。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初,连发两年大水,桥体被冲毁,当地的僧众士绅商量“以人力积人功,以仁心造人路”,于是纷纷筹集善款,重修高板桥。相传,新桥建成,一游方老道误踩新桥,连连致歉道:“高攀,高攀……”村民们知道后,认为这是天意,遂将高板桥改名为“高攀桥”,村名亦改为“高攀村”。

 

四十多年前,高攀村这一带还存有为数不多的林盘。林盘的特点就是以院落为聚合圆心,内圈是住宅和环绕的乔木、竹林,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外圈是池塘、农田,四野纷繁、星罗棋布,乡土气息浓厚。我年轻时,喜欢在节假日里约上三五朋友从磨子桥骑车来此游玩,吃点土菜,喝点跟头酒。

 

那时,从磨子桥到高攀村、三瓦窑一带,只有一条狭窄的九三公路它北起九眼桥,绵延曲折,在四川大学改道,横穿高攀村的农田,从“板门店”——一个古旧的街道穿过车马辚辚,人流如织,然后再沿着“白药厂”围墙往南,跨过成昆铁路后,就到了三瓦窑骑自行车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当年那狭窄的小路现已变成了宽阔平坦的“高攀路”了。

 

虽然九眼桥到三瓦窑两地的距离并不远,但当时一个是城内,一个是郊外,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年轻人在城里呆久了,还是喜欢跑到乡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高攀村这一带离城里相对要近些。阳春三月,这里到处都盛开着各色花朵,桃花、梨花、油菜花,繁花似锦。入夏以后不仅可以看到麦浪之美,还能闻到沁人脉腑的荷香、稻花香……现在回想起来,印象尤其深刻的,要算那布满池塘的田田莲叶,艳艳荷花,老远就能闻到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如今,这里已开发成了一个个小区。过去一些冠以姓氏的“大院”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某某小区”“某某花园”。一排排、一栋栋林立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不断拔起,使这片曾经乡土气息浓厚的川西林盘发展成了城市的格局。高大的建筑和宽阔的道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和LED灯箱……就连一双双原本接地气的脚,也几乎很难沾到松软的泥土。乡村服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繁荣推进了乡村振兴,这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居住在这里久了,很容易淡忘了这里的过去。我时常在小区里漫步,也时常在小区周边走走,时不时地会回想起这片土地原有的生态和植被。

 

有一次,我照例沿着小区走动,路过那两座一米多高的石碑时忽生好奇心。石碑不知是修建小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还是原先就立在那里。碑无损,只是碑上镌刻的文字已然风化,难以辩认。石碑旁挂有一块铜牌,是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2020年立的,上面刻有两行字: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桂溪寺祭文碑。

 

于是,我翻阅了相关的史料,想寻找这里与桂溪寺的关系。《成都市金牛区文化志》和《成都市金牛区地名》中均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幸蜀,谥封宁菊东、周粟庵为忠、勤二侯,建庙并题词,‘佳城桂溪,先王成国’”文中所说的寺庙就是桂溪寺。至于宁、周为何人,对明王朝有什么特别功绩,没有详细表述,网上也查不到详情。现在桂溪寺也不复存在了,据说,成都武侯祠大门口那石狮子就是桂溪寺遗留下来的。

 

后来,每当我漫步到这两座石碑前,都会走近细瞅,总想着能从中发现点什么。可以说,这两座石碑是桂溪寺遗留下来的古迹是不用怀疑的,如今立在小区里,也是小区沾有岁月古气之明证。

 

我真想能穿越历史时空去探寻桂溪寺的过往,可惜去日不可追,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年那寺门上悬挂着的“桂溪古寺”匾额,曾吸引过无数善男信女们来此朝拜,寺中的三重大殿,曾经清磬扬,梵音缭绕,香火旺盛……

 

有时我在想,时代在前进,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与旧,继承与创新,城市繁荣与乡村振兴,更迭不休是难免的虽然有些乡村在衰减、消逝,但本质的根络却从未断裂过,那种民族的、历史的基因一直在变化中存续和传承。

 

二十世纪以前,成都并没有“华西”这个地名,这里只是郊外的一片农田经过加拿大人启尔德等人的长期努力,1904年,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此动工修建因新建学校位于中华西部,就有了“华西”一名的由来。现在的“华西”不仅在国内有名,在国际上也是名扬四海。

 

在距离我们小区不远的高攀路26号,至今也保存有清末时期的工业建筑群。那也是百年前,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在高攀桥这片农田上创建了四川机械局分厂,专门生产弹药的地方,人称白药厂,以“不募洋匠为务”正式将白药厂推向了历史舞台,在四川近代工业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这里更名为“解放军7322厂”。

 

事实上,看起来遥远的往事,其实也在眼前。如今,在原白药厂废旧的工业建筑群里,工业文明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蝶变出了全新的文创地标——“BY YOUNG1906创意工厂”,成为成都市武侯区文创核心驱动擎。我每次走到这里时,时常会被围墙上的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创意宣传语而震撼不已。

 

高攀路,这里不仅有历史上遗留的痕迹,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兴衰荣辱,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钱声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执行院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官道拾遗》《仕途微言》《宦境闲语》和散文集《与山结缘》。


上一篇:诗韵新津

下一篇:稻谷之德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