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县域金融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对策

发布:2024/08/16 09:53  作者:颜金 李龙  编辑:陈天航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舆论的重点和焦点,声誉风险防控责任十分重大。尤其是近年来,面对新兴媒介迅速生成、发酵、扩散特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态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现实问题,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剖析声誉风险防范和化解方面现状、主要困境及成因,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声誉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新媒体传播速度加快,声誉风险越演越烈。在自媒体和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加持下,声誉风险扩散传播速度加快,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经过新媒体的传播渲染会呈逐步放大,甚至演变成为社会舆论的大事件尤其是丧失职业道德的某些自媒体对事实掌握不充分,在没有调查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主观臆断,人为制造社会热点,为不实信息传播推波助澜。商业银行发生的信访事件,信访者无一例外不是通过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散布信息,并通过融媒体混淆视听,企图利用网络舆情抹黑银行形象,达到自身不法目的。例如,王某某通过抖音平台散布不实信息,煽动网络不良舆情,其中多条公众评论恶语相向,如“看来银行快要倒闭了”等,对银行企业形象造成了较大影响。

 

)正确引导不够,恶访缠访生存土壤不断滋生。近年来疫情影响带来的综合落差,在公众心态上产生了潜在的变化,生活和工作中的诉求和不满,在自媒体和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加持下,易被看似“弱者”的言论裹挟,不明真相地为所谓的“正义”发声。不少信访者在信访事件中获取了高额利益,在利益驱使下,自然利用公众情绪,恶意制造不实信息煽动网络舆情。例如,某信访者多次恶意信访,在尝到信访带来的“甜头”后,该信访者越发嚣张,将信访作为谋取不当利益的捷径,当地的信访事件不但没有得到平息,甚至不断滋长。

 

)信访事件频发,声誉风险管理问题不断暴露。一是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日常经营中,商业银行员工声誉风险意识薄弱,对待客户的投诉、信访等事件不够细心,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充分意识到小舆情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扩散为声誉风险事件。例如,在对老中青各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做声誉风险的访谈时,虽然员工都能意识到声誉风险的危害和恶劣影响,但是对声誉风险的防范流程以及应对措施却没有形成系统思维体系,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的问题显著存在。二是风险防范应对被动。现目前,商业银行对声誉风险的评估缺乏有效工具,更多依赖于有关人员的经验判断。声誉风险管理常陷于被动状态,缺少主动管控。有些网点员工对客户的投诉处理比较随意,规范化程度不够,未能有效满足客户的诉求,使得客户心生芥蒂,进而寻求其他渠道来解决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一)事件起因。2014年,借款人A向某银行申请抵押贷款,2017年贷款到期后,抵押人B某用一处商品房为该笔贷款提供最高额抵押担保。在办理借新还旧及新的不动产抵押登记过程中,因不动产登记中心系统关闭,当天没能办理抵押登记。之后B某以多种理由拒绝办理抵押登记相关手续。导致新的不动产抵押登记未有效设立,产生操作风险。

 

2020年,借款人A某、抵押人B某与某银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经法院判决生效后,B某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企图通过信访施压,免除其抵押担保还款责任。

 

2022年10月以来,B某通过抖音、微博平台个人账户等网络媒介持续散布大量不良信息,累计阅读量达数万个,网友纷纷评论、转发,煽动网络不良舆情。

 

(二)声誉风险识别。该声誉事件属于由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引发的声誉事件。B某利用银行信贷业务操作中的瑕疵,故意歪曲事实,通过抖音、微博、地方融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蓄意煽动不明真相的公众,部分公众不辨真伪,充当了谣言的“扩展器”,致使负面影响持续发酵,对银行造成了一定声誉损失。目前,该声誉事件尚未触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可控状态。

 

(三)声誉风险处置。一是行建立24小时舆情监测机制,做到“第一时间甄别源头,第一时间核查处置”,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全时段、全天候不间断的舆情信息监测处置。在B某在互联网恶意散布信息后,该行立刻联系了相关互联网平台,告知事实真相,并要求对不实信息进行删除处理。互联网平台随即对虚假信息进行删除处理。二是B某拒绝办理抵押登记相关手续后,该行立刻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并向法院提起诉讼。面对B某缠访,一方面,该立刻向迅速向政府、监管部门等汇报情况;另一方面,该行组建专业律师团队,从法律和政策上为该信访案件把关号脉,律师参与梳理信访案件,充分发挥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的独特优势。经过多部门多轮的侦查侦办,B某均以失败告终。三是该行在B某败诉后,持续强化舆情监测,监测发现相关负面报道,及时向政府、监管部门报告,并对公众进行有效引导,避免次生负面舆情发生,排除风险隐患。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合规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把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建立声誉风险防范及应对处置机制,确保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声誉事件二是切实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与业务投诉、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紧密结合,防止风险交叉传染加强风险前置评估,尤其针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开展前,要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置方案,着力提升全员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风险管理,健全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1.事前防范方面。一是做好风险自查。要加强对潜在声誉风险的排查,不仅包括员工异常行为、自身经营风险等,同时要结合公众关注度较高的银行舆论热点,有针对性开展舆情风险隐患自查。对已有的应急措施进行检视、完善,切实加大源头防控力度。二是加强舆情监测。提高对风险事件的敏感度,紧盯消费者权益保护所涉及事项及诉讼纠纷、投诉举报,避免因经营管理不当引发的声誉风险。要充分发挥全员力量,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加强对日常微信、微博和抖音等融媒体的监测。

 

2.事中处置方面一是迅速反应,及时上报。一发现挤兑的苗头,应立即向上级单位行管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公安等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二是统一口径,及时回应。由主管部门统一公开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碎谣言,制止造谣、传谣等违法行为。三是借力政府,主动报道。针对新增重要舆情,要快速联系各级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迅速核查源发事件事实情况,梳理风险点,及时做好舆情控制,避免事态进一步扩散和次生风险事件发生。按照上级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对声誉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持续实施监测、提示、处置、反馈、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同时,针对突发舆情事件,严格依据制度规定时限、路径和要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应对处置。

 

3.事后管理方面。一是重视企业品牌形象。要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宣传,持续巩固和提升银行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忠诚度和认可度。二是重视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加强日常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众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和理解。三是加强数字科技建设,研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实时了解舆论动向,帮助企业实现声誉风险事件的体系化建设,从数据研究中促进声誉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提升。

 

)加强外部沟通协调,形成声誉风险处置合力。一是加强与网信办的衔接。商业银行声誉事件的热点识别和趋势分析,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借助舆情危机预警系统,运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接触。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尽量保证媒体客观地报道声誉风险事件,减少观众的猜忌,减少不良效应。三是加强与信访部门的衔接工作。及时邀请各级信访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妥善做好信访工作。四是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要借助公安部门维护经营秩序的力量,防止出现失控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五是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汇报工作。对信访事件的情况、处置方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沟通。

 

)以消费者为中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一是建立健全消费者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将投诉信访纳入绩效考核和内控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规范化服务。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半径,针对金融消费者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高效、便捷、暖心、周到和个性化的服务。三是加大客户沟通技能、优质文明服务培训力度,引导员工,纾解情绪,理性对待、正确沟通处理好客户的抱怨。/颜金 李龙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