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四期

【调查研究】统筹就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发布:2020/04/09 05:00  作者:冯琼梅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4月刊  阅读量:

县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扶贫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就业扶贫进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近年来,邻水县聚全县人民之力,集百万群众之智,众志成城,奋力攻坚,2018年成功实现“县摘帽”。自2016年来,邻水县坚持“不让一人掉队,不让一户返贫”目标,以“五聚力五促进”为抓手,着力构建就业扶贫工作链,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常态长效开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就业扶贫质量和成果。目前全县已动态消除有劳动力的零就业贫困家庭。

 

实践和探索


聚力机制保障,促进工作常态长效。建立“三全”机制,保障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构建“全员责任”机制。根据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就业扶贫工作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考核清单,明确县、乡、村三级工作职责,对贫困人员家庭做到底数清楚、精准施策。构建“全力保障”机制。延伸工作触角,整合资源力量,县、乡、村分别组建就业扶贫工作指挥部、工作队、工作组,从人员、资金、物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工作落实落地。构建“全覆盖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县抓推进、乡镇主体、村社落实、部门配合的“大合唱”工作机制,完善县级领导挂乡镇、村,第一书记帮村,机关干部联户,村组干部包户的“四位一体”帮扶责任体系。


聚力技能提升,促进群众增强本领。聚焦“提升技能,充分就业”目标,开展“技能培训扶贫行动”。探索构建“政府主导、依托企业、借力高校、资源整合”的扶贫培训新模式,满足贫困群众不同文化层次技能提升培训需求。结合企业劳务市场需求导向,采取“企业+免费培训+定向输出”模式,组织四川宝利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四川蜀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培训3次,培训210人;邀请院校专业教师开展创业培训5次,帮助150户贫困群众实现创业;对文化水平不高的贫困群众,采取“送培训下乡”形式,开展“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就业技能。


聚力产业带动,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协同发展,以产业促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特色农业带动就业脱贫。坚持全县“四主六特”农业发展战略,壮大脐橙、蔬菜、生猪等产业,重点扶持土地流转2000亩的规模农业示范区10个,让贫困群众获得租赁、务工、效益分成等收入。工业带动就业脱贫。依托邻水经开区、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等园区,工业企业向贫困群众留出部分就业岗位,大力促进贫困群众就近择业。近3年来,县内五大园区吸纳贫困人员就业400余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脱贫。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建设,打造农家乐、民居客栈100余家,吸纳贫困人员就业360余人;发展农村电商,全县培育电商企业51户、网店1200多个,吸纳农村贫困人员就业100余人。生态建设带动就业脱贫。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环境治理,累计开发森林看护等公益性岗位3500多个,帮助每人每年增收4800元。


聚力搭建平台,促进群众转移脱贫。坚持把转移就业作为最直接、最见效的脱贫方式。大规模劳务输出。借助与广东顺德、浙江玉环、福建石狮等地建立友好区县的优势,帮助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近3年全县向省外输转贫困劳动力3.6万人次。创设扶贫车间。依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扶贫车间”,探索“合作社+贫困户”“加工作坊+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全县建立扶贫车间(基地)18个,吸纳76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出台《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妇女创业电商培训基地,回引返乡人员投资建设百万元以上的项目78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36万元,扶持10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8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310余人。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8000余个。


聚力服务群众,促进扶贫质效提升。构建基层服务体系。在广东、福建、重庆等外出人员务工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探索建立输出地政府主导、输入地政府配合、驻外商会协调、农民工工作服务站提供援助的“四位一体”服务网络,解除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实现稳定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企业空岗报告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登记制、贫困群众创业就业信息登记制,构建用工信息、人员招聘、求职登记、信息咨询、职业指导、权益保护 “一条龙”服务体系。健全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健全兜底安置援助就业制度。针对就业无技能、创业无途径、脱贫无门路的“三无”特困劳动力,按照“脱贫不脱政策”,实施就业兜底援助,适度开发适合特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

 

对策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全县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常态化开展,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建立动态台账。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建立扶贫对象就业、培训、创业调查台账,健全完善“一库五名单”,做到脱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每月定期动态调整完善基础台账,确保家底清、情况明、措施实。健全工作网络,构建县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社组织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强化保障统筹,将就业扶贫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大盘子”,统一安排,统一推进、统一考核、统一管理。


实施就业援助。加强岗位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出适合扶贫对象就业的工作岗位,通过村组宣传栏、进村入户、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户家中。结合每年开展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搭建用工对接平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贫困户面对面现场咨询、上门服务、电话答疑、脱贫成功案例展示等形式,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就业意愿人员顺利就业。


实施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邻水县各类培训机构、学校作用,建设各类劳务培训基地;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资源,打造邻水县技能人才综合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产业推进行动,组织开展产业带头人专题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采取直接补贴培训机构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参与贫困劳动力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补贴政策。


扶持创业带动。以现有的培训机构、学校为基础,加强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培养,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针对扶贫对象设置特色创业培训科目,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讲堂等。指导贫困劳动力结合邻水县特色,在投入小、风险低、见效快的领域创业,重点支持通过“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创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的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拓宽就业渠道。以产业促就业,加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邻水县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空间。引导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按照规范标准建设或完善电商服务网点,以及乡镇、村级服务网点,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大力推进贫困劳动力电商创业就业,以提升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四川省邻水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冯琼梅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