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6第十一期

融入川渝自贸区,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之必然选择

发布:2016/11/30 16:56  作者:石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6年11月刊  阅读量:

2014年12月2日,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在成都市举行重点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评审成都内陆自贸区建设等重点课题。


  中小城市应摒弃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内的城市一体化发展;仿湖北在宜昌设立自贸区的分区,重庆可考虑在万州设立重庆自贸区万州分区,四川除天府新区外,可在遂宁、泸州等地设立自贸区分区。


  2016年8月31日,中央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这是继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后设立的第三批自贸区。新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紧扣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川渝两个自贸区位于成渝城市群之中,而成渝城市群是中国地域面积最大的都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2015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的区县市。成渝城市群的总面积达到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2%;常住人口近1亿人,约占全国的6.65%。成渝城市群除成都、重庆两个特大的中心城市以外,其余均在中小城市之列。


  中央对成渝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立足西南、辐射西北、面向欧亚,高水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建设人居环境,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强化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这与两个自贸区的设立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积极主动融入川渝自贸区,共享自贸区的相关政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努力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进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成渝都市群中的中小城市必然的选择。


中小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经济转型。川渝自贸区设立对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必将引发新一轮产业洗牌。企业总部、贸易平台、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电商后台等现代产业受政策的吸引会更多地向自贸区聚集,从而倒逼中小城市的传统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向自贸区及周边城市发生产业梯度转移。自贸区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川渝城市群各城市间产业的错位发展,进而形成产业梯次,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这对处于成渝都市圈核心位置的中小城市必然带来新的发展转型的机遇。


  ——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川渝自贸区进一步促进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全球化的竞争浪潮中找准自身的产业定位,打造自己的区域特色和城市品牌,努力避免城市间的同质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外向型企业更便利更快捷更广泛地接受开放政策的辐射,降低国际采购和物流成本,分享国际一流的配套服务,实现以自贸区为跳板进一步走向世界,拓展了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对外开放合作的空间。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适度放宽管制的背景下,自贸区的金融和投资自由化改革将加快整个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升级步伐,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新技术的大量涌入必将带动整个产业的革新,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产生“跟随效应”,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自贸区将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加快服务业发展。使产业优化与自贸区发展阶段相适应,产业发展与自由贸易互为支撑,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同时,将有助于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空间和服务业内容,发挥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


  ——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的建立是重大的机制体制变革。川渝自贸区的设立有助于创建西部内陆改革开放合作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区,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生态区,进而推动成渝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实现成渝城市群协同融合发展。川渝自贸区以成都重庆为双核,这必将推动毗邻城市的协同发展,在自贸区发展的辐射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产业互融、企业互动。自贸区将联动各“经济单元”,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通过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可加强城市间的政策统一性和协调性,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协调机制、税收分享机制,消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对接国际竞争合作准则,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集聚人才构建国际人才体系。人才匮乏是制约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在自贸区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实行特色化、差异化人才发展策略,构建梯度推进、层次分明、因业聚才、注重实效的国际人才体系。积极吸引海外的高端教育。

科研机构进入自贸区发展,为成渝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中小城市应当加快引进战略新兴产业、旅游业、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高端人才,主动接轨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拓展海外业务,开拓海外市场,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川渝自贸区下中小城市的应对之策



  ——转变思路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面对川渝自贸区对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的影响,中小城市应当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主动作为,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借力自贸区效应,实现差异化发展,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主动为自贸区当好配角,提供具有特色的差异化服务。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以制度的活力带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自贸区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应当摒弃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内的城市一体化发展上来。四川省遂宁市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枢纽城市,在主动对接川渝自贸区方面提出了重点打造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现代工业生产性物流基地、生态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宜居宜业的现代花园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的目标,积极主动为自贸区配套发展。


  ——用好自贸区政策扩大覆盖影响。目前情况看,川渝自贸区设立基本上定位在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如果从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要素聚集保障能力、市场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这样有利于迅速打开自贸区的局面,及时取得自贸区的实效。但从中央赋予川渝自贸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用好自贸区政策,辐射影响和带动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多点多极竞相发展的局面。自贸区与保税区、加工区、海关监管区等是有重大的区别的,保税区、加工区和海关自贸区有严格的地域边界、封闭运行、通道管制,而自贸区重在体制创新、政策引领、发展示范。今后可能有大量的中外企业在自贸区内注册设立总部,但是其研发机构、生产基地、仓储物流、生活保障、后台服务等完全可以放在与自贸区相邻条件优越的中小城市。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自贸区的理念、政策等影响力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对接,实际上也就扩大了自贸区的影响范围。中小城市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川渝自贸区建设,强化对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加强研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比对和启动,确保有充足的人员、经费和条件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各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对接川渝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篮子”,寻找适合的政策组合,在川渝自贸区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川渝两地在自贸区的顶层设计上,也可以研究从实际出发,努力扩大自贸区的范围,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设立自贸区的分区或分支机构。像湖北省一样,除在武汉设立自贸区以外,同时在宜昌也设自贸区的分区。重庆可以考虑在万州设立重庆自贸区万州分区;四川除在天府新区设立自贸区以外,还应在遂宁、泸州等地设立自贸区分区,这样扩大自贸区的政策效用,使中小城市的投资环境大为改观,有利于带动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合力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成功的自贸区离不开快速便捷的交通支撑和低成本的物流体系配套。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交通是先行。自贸区的发展是与通道经济紧密联系的,没有大物流、大通道就没有自贸区的发展。同时大物流和通道经济又将带动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发展。川渝自贸区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打通通道,成渝城市群的中小城市要根据川渝自贸区建设的规划,调整现有的交通体系,构建现代物流的大通道。遂宁市在现有的“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三向七线”铁路路网的基础上,提出加快绵遂内铁路、绵遂内自宜城际铁路、德阳至遂宁、乐至到大英三台、安居到乐至等高速公路建设,迁建遂宁机场,建设遂宁陆港,打造立体交通网络,缩短与世界的时空,努力构建对外物流大通道。形成经济走廊,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成渝城市群而言,要积极推动南亚大通道建设,使中国的西南地区能够直接连接印度洋进入中东地区直达欧洲,南亚大通道建成后中国陆地到达欧洲的里程至少缩减5000公里以上。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整合园区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在成渝城市群中的每一个中小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园区,普遍存在着园区规模小、产业特征不突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园区发展缓慢。中小城市要抓住自贸区设立的契机,对接自贸区建设要求,促进园区的转型升级。要对园区在自贸区体系的定位做出准确的预判,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依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同时应当对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集中发展区进行清理整合,培育壮大国家级开发区。对不具备开发区条件的园区要下决心处置。


(作者:石平  职务: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