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10期

【县域金融】金融服务新市民路径探讨——以罗江农商银行为例

发布:2022/10/08 17:19  作者:李少江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10月刊》  阅读量:

[摘要]  新市民群体日益壮大,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贯彻落实党中央“惠民生、解民忧”、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罗江农商银行为例,从金融服务新市民的现状及问题入手,探讨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新路径,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  新市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

 

[作者单位]  罗江农商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随之伴生且不断增长的住房、医疗、就业、创业、教育、养老等金融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日益凸显。解决新市民金融服务问题,需要引起各方关注,共同探索,促进共同富裕。

 

金融服务新市民的现状

 

——新市民的定义。新市民是指原籍不在当地,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各种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该类群体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引进专业人才、新退役军人等。目前,全国新市民大约有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其中超过50%的为80后,四川新市民大约有2800万人。

 

——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一是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旺盛。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在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就业指导方面,有着与城镇户籍居民一样的需求,渴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加之经济全球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大了人才流动,新就业大学生、专业人才引进等使新市民群体不断壮大,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二是国家及相关部门要求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今年初,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正式系统地对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作了安排。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四川银保监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四川省新市民金融服务行动方案》,提出30条具体措施,鼓励四川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三是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如农发行大力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为新市民提供租赁、租金监管等服务;四川农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简易开户服务等,为新市民提供一系列“惠民生”金融服务。

 

——罗江区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罗江区新市民大约有3万人,主要为分布在罗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制造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外来工作人员,如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有员工3000余人,是省属国企控股公司,50%的员工户籍不在本地;又如四川汉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招商引资入驻经开区的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层有180名员工,大多为引进人才。罗江区有6家金融机构,其中罗江农商银行是一家本地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18个,员工200名,多年扎根当地,存款市场份额52%,贷款市场份额60%,均居全区金融机构第一位。近年来,该行围绕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创新推出“红色信贷”,累计发放“人才贷”4亿元,助力引进人才安居乐业;累计发放“蜀信振青贷”等各类创业担保贷款8亿元,帮助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青年等各类群体创业就业;成立“社银一体化”专营支行,专门为新市民办理社保卡等各类业务,将社保等政务服务延伸到银行网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融服务新市民的主要问题

 

——可得性不强。新市民人多但行业分布广、流动性大,其金融需求小而散、多而杂,个性化要求高,又因其自身缺少抵质押物、征信信息不全等原因,往往难以成为金融机构优质客群。金融机构在创新新市民金融服务时,制约因素较多,难以批量获客、规模拓展,投入成本很高,针对性开发的金融产品、金融渠道不多,与新市民金融需求不匹配。

 

——均等性不高。金融机构对新市民客群风控要求较高,往往要求新市民提供抵质押物增信。大多数人员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效信用信息少,一般是户籍所在地农村金融机构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居住所在地的城镇金融机构对其服务较少。

 

——便利性不好。新市民真正完全融入城镇时间不长,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多,主动了解少,对金融机构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手段不熟悉,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渠道使用少,没有感受到便捷性、灵活性的线上渠道,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思考

 

——针对性创新研发信贷产品,加强对新市民信贷金融服务。一是定向创新推广“放心贷”等现代智能贷款产品,适度放宽贷款准入条件,提升贷款额度,满足新市民消费创业资金需求。二是创新联合支持新市民与小微企业,深入园区推广税金贷、园保贷、助保贷等产品,满足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三是对符合新市民刚需住房按揭贷款政策要求且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积极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四是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积极宣传“蜀信·e”系列产品,为新市民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助力新市民改善居住条件。五是继续落实助学贷款相关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市民子女就学提供融资服务。

 

——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360度全方位服务新市民。一是全面畅通申贷渠道。上门服务,优先满足对接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企业融资需求;及时受理新市民贷款申请,全时段响应新市民贷款需求。二是完善收单结算和电商平台服务。向新市民经营的小微商户提供“惠支付”商户收单服务,实现微信、支付宝、银联、手机银行多渠道收单结算,为经营提供便利。三是对新市民工作较为集中的园区、市场和企业,派驻专属客户经理,逐户上门服务,实行网格化营销管理。四是加强网点建设,提升网点服务效能。合理规划各类电子机具布局,加快网点智能化建设推广,进一步提升网点的服务能力。

 

——大力研发普惠产品,降低新市民服务成本。一是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严格落实“减费让利”政策要求,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和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大力投放普惠利率贷款,推广“随用随贷”产品,降低新市民贷款利息支出。二是降低新市民结算服务成本。大力推广四川农信手机银行,实现转账汇款手续费减免;对新市民创业和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服务费用给予优惠;免收个人客户结算工本费、挂失费等费用。三是降低新市民其他金融服务成本。免收新市民及单位结算账户硬币/零钞清点、兑换费、小额管理费、大额取款手续费等费用。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提高新市民的金融素养。采取“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推动形成新市民看得懂金融知识、找得着服务渠道、用得起金融产品的局面。一是加强线下宣传。包括发放宣传手册、网点沙龙、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悬挂条幅标语、设立咨询点等方式宣传。深入新市民群体较为集中的企业、社区、校园,通过开办专题讲座、送金融知识到企业、会场展览、银企对接等形式上门宣传。二是加强线上宣传。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专栏、专区,广泛开展线上宣传。

 

——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共同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研究出台新市民财政补贴政策,对向新市民提供普惠服务的金融机构、对创业就业融资的新市民给予利息补贴;建议人民银行创新推出支持新市民的货币政策工具,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建议银保监局提高发放新市民贷款的金融机构不良容忍度,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好新市民;建议各部门整合资源,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等机构的联动作用,开发符合新市民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共同精准提供专业化、多元化金融服务。(李少江)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