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访谈

退休“县官” 79岁再创业(1)

发布:2016/08/04 16:36  作者:葛程诚  编辑:潘兴扬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退休县官” 79岁再创业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勋章获得者、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共产党员罗官章


1470302680102218.jpg


2016 71日上午8时,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官章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准时到达人民大会堂,出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接受全国“两优一先”表彰。


与前几天不同的是,身着蓝色土家族传统服装的罗官章胸前佩戴着一枚金光闪闪、颇有分量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勋章,手中拿着一本印有镰刀与锤头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落款为“中共中央”。


830分,罗官章走进人民大会堂一楼会场时,看到二楼眺台悬挂着醒目的横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主席台正中,镰刀与锤头组成的党徽、“19212016”字样高悬其上。


955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主席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1018分,习近平开始发表重要讲话,罗官章所在的一楼前三区511号正好与其正面相对。他边听边记,将习总书记说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拧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总开关”等平民化的表述一一写在白纸上。


在习总书记讲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罗官章发现了一个新的提法“文化自信”。他说,习总书记近年来在讲话中只提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次新增了“文化自信”,说明文化建设要引起全党同志高度重视,自己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在提高文化修养上不停步。


罗官章说,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我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为人民谋福利,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共产党员不能懈怠的责任。   

 

大会后,罗官章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嘱托,发扬“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在牛庄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尽心尽力。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当干部总有退休的一天,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要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退休后,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扶贫19年的罗官章经常这样说。


从宜昌出发,经过近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汽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到达一片云遮雾绕、青翠山林的山坳中,这里平均海拔达到1540米,素有“宜昌西藏”之称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一直是宜昌最偏远和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这片高寒山区,生活着8000多农民,世世代代与贫困作斗争。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住在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过着捉襟见肘的困苦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大山深处的贫困乡,2000年骄傲地登上了《宜昌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是——“牛庄真牛,人均存款过一万元”。现在的牛庄,山上有了楼房、路上有了汽车,农民荷包里有了票子,到处都是洋溢着富裕祥和的幸福景象。


让这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幸福花朵来的,是一位79岁的退休老党员——罗官章。


1997年,他从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子上刚一退休,就一头扎进牛庄的深山老林。


退休后,经常有人不解地问罗官章,在县城舒舒服服的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难道不好吗,为什么还要跑到穷乡僻壤的牛庄?


罗官章的回答是,他对乡亲们有个亏欠,一定要还。


罗官章在牛庄乡当了13年的党委书记,他始终觉得,自己虽然在任上解决了老百姓们的“粮袋子”,却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罗官章动情地说。“外面的人生活越来越好,而牛庄的乡亲们却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


拥有60年党龄,曾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党委书记13年的罗官章,1997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回到牛庄乡,带领贫困乡亲艰苦奋斗,脱贫致富,解决了“粮袋子”,鼓满了“钱袋子”,共圆了致富小康梦。


“我们的战斗岗位在牛庄,我们要做牛庄人民的‘牛’!


当年,他带领群众开山劈路,“划旱船修电站”,创造了闻名全省的“牛庄精神”,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1983年以前,牛庄的苞谷产量低,长得像“野鸡爪爪”。时任乡党委书记的罗官章率先在田里进行对比试验后,决定在全乡推广地膜苞谷,掀起一场“白色革命”。他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学科技、搞试验,同时请农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第二年,全乡发展地膜苞谷5000多亩,单产提高100多公斤,大大解决了老百姓粮食紧缺的问题。这场“白色革命”的成果,30年后的牛庄人还在享用。


“我们的战斗岗位在牛庄,我们要做牛庄人民的‘牛’! 和罗官章共事多年的老党员申绍云至今仍记得罗官章对他们说的话。不论是为农民解决温饱问题,还是解决大山深处的通水通电,罗官章都一马当先地冲在最前面。修王家河电站时,要将几千斤重的机械运过15公里山间陡坡,全靠肩扛背驮。最危险的时刻,罗官章第一个站上去: “我不怕死,你们跟着来。”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风格,是他身上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他不是指手画脚,而是身先士卒,在他身上,从来没有指挥不灵的情况。”申绍云如是感叹。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乡亲们的‘钱袋子’。老百姓吃饱了,荷包是瘪的。”多年来,罗官章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


1997年末,寒意料峭,办完退休手续的罗官章,悄悄回到牛庄乡的老房子。此后一段时间,他每天早出晚归,尽往山里跑,左邻右舍议论说:“老罗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罗官章总是笑而不语。


原来,罗官章整天在山里埋头搞香菇实验,自己先试种,攻克技术难关,寻找适应性强、繁殖力好的“菌种”,成功了再给乡亲们“传艺”。不久后,他便开始了第一次“巡山”推广。不料,推广的第一户就让他吃了“闭门羹”,九里坪村民说“菌种”太深奥,怕搞亏了,宁愿出去“干苦力”打工挣生活费。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罗官章跑了10多公里山路,找到九里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思达:“我在县城看了,新鲜香菇一筒能卖2块钱,搞得。”李思达有点犹疑:“大家愿不愿意搞呢?


“你先试,再发展几户。”罗官章说得很自信,“赚到了票子,群众自然就会跟着上。”


就这样,村里党员干部先干,干成功了群众跟着干。九里坪村香菇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到3年,村里发展香菇50多万筒,年收入超过100万元,成为五峰有名的“香菇第一村”。


九里坪村七组村民邹运柏,住在离牛庄集镇15公里的山上,地势十分偏僻,收入没来源,一直戴着“村里最穷”的帽子。罗官章发现他家附近有林地,有水源,很适合发展袋料香菇,动员他搞发展。可邹运柏一家怕搞不成功,担心越搞越穷,硬是不愿干。一次、二次、三次……一个月内,罗官章不顾山高路远,连续7次上门,和村干部一道,鼓励邹运柏发展袋料香菇,还承诺下种的时候,上山来“打工帮忙”。


罗官章的真诚,最终感动了邹运柏。那天,他第一次带着老婆孩子上山种香菇。下种的时候,罗官章穿着解放鞋,扛着锄头赶来帮忙,现场指导。下完种,已是夜幕降临,罗官章这才打着手电筒,摸黑下山。


第二年,邹运柏卖袋料香菇收入1万多元,不仅还清了欠债,还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呢子大衣。一次全乡经济发展动员会上,罗官章特意把邹运柏请来当“活典型”。罗官章高兴地说:“你们看看邹运柏,要想穿呢子大衣,不能等靠要,只有卯起劲来干!


常年在田间地头搞实验、谋出路,一个破草帽、一把旧锄头,身为县级领导干部的罗官章与一名老农无异。镇上退休的中学老师刘才元说:“很多人劝老罗,退休了享享清福是应该的,何必自讨苦吃。”罗官章却不以为然:“人就是要劳动,要给牛庄做点事情。”“从来看不到老罗打花牌,讲闲话,他总是在不停地劳作、学习着。”刘才元说。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


“碰到难处,只能先把大伙的利益放在前头。”


1470302680100043.jpg    


乡亲们眼里的罗官章,皮肤黝黑,待人亲切,特别爱帮助人。在牛庄乡,受过罗官章帮助的村民人数已经难以统计,乡亲们打心眼儿里爱戴这位老书记。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难在突破性繁殖。在当时,谁攻克了人工有性繁殖技术,谁就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1998年,罗官章决定外出学习先进技术,但取经途中一路坎坷,对方不是索要高昂转让费,就是对关键技术三缄其口。


“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45月天麻开花季节,罗官章日夜守着,生怕错过天麻授粉期,历经千辛万苦,但最后还是没结出天麻种子,宣告失败。


第二年,总结了上一年的经验,罗官章将萌发菌母菌涂抹在树叶上,覆盖到林间的枯枝层及表层土壤中进行培育,在埋入地下第7天后,获得了足够的萌发菌。而天麻生长周期中离不开密环菌,因为杂菌侵噬,仍然没有培育成功,再次失败。


“不让乡亲们的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罗官章说。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有了头两年的经验教训,他不断调整木屑、麦麸等5种原料的比例,加强技术环节的温度、湿度控制。在20005月,他终于在年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寒山上,收获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为了这粒种子,他在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两个手指被锯掉。“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3个月后,罗官章将这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为42颗栽培种。


次年,罗官章将25平方米试验田扩大至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第一批跟着他种天麻的10多个贫困户,每户增收超10万元,成为轰动全县的大新闻。


2001年,家住松木坪村的曾庆丰,听说附近的村民种天麻挣到了钱,他也动了心,就带着香烟、票子,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上门找罗官章学技术。没想到,罗官章只问了一句话:是不是真心想种天麻?曾庆丰说两个娃子读书差钱用,只有在山上想点办法。


罗官章听后,送给曾庆丰一套技术资料、一包天麻种子。第二年培养密环菌时,罗官章爬上山,手把手地教他怎么防止菌材里发生杂菌。 2003年,曾庆丰迎来了一个大丰收年,一次就卖了4000公斤天麻,收入5万多块。


九里坪村的聂友方家有菌材、有场子,也想跟曾庆丰学种天麻,但拿不出钱来投资。曾庆丰说:“罗老无偿帮助我,我也给你投两万块。”不到两年时间,聂友方就成为天麻种植大户,收入十几万,还带动村里十几户种植天麻。


经过推广,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罗老是五峰攻克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人’,他要是抱着技术赚钱,早就是牛庄的大老板了。”曾庆丰说。


赵家湾七组的吴林德是罗官章的第一个帮扶对象。因为家里条件差,吴德林并不愿意种天麻。“前期投入要不少钱,能不能成功也不一定,挣钱了当然好,万一亏了怎么办?”


经过多次上门,罗官章了解了吴德林的真实想法。罗官章告诉吴德林,前期费用他来出,“赚了钱就一人一半,没赚钱他罗官章自己认了。”


结果当年天麻产量达到1600多斤,吴德林甩掉了“穷帽子”,尝到甜头的他,开始踏踏实实跟着罗官章学习种植天麻,并扩大了种植规模。


在牛庄,还有一件事情让乡亲们提起罗官章就竖大拇指。在天麻技术攻克之前,罗官章曾带领大家种萝卜。当年大丰收,但由于外出必经之路垮塌,大量萝卜积压无法外运。罗官章一边给群众做安抚工作,一边想尽一切办法将萝卜运出去。


最终乡亲们的萝卜绝大部分成功外运,而罗官章自家8万多斤萝卜全部烂在家里。不仅如此,罗官章还自掏腰包15000多元赔偿部分村民的种子、地膜和肥料钱。


妻子得知后非常委屈,怄气说“再也不种萝卜”,罗官章却掷地有声地说:“遇到困难,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前头。”


在牛庄村村委会旁,有3栋联排小楼,其中一栋挂着菌种生产研究中心的牌子。这里,就是罗官章的“得意门生”朱坤的家。2001年,在北京、深圳等多地打工12年的朱坤回到村里,跟着罗官章种天麻。与朱坤非亲非故的罗官章,很欣赏这个敢想敢干、肯吃苦的小伙子,借给他6000元做本钱。


朱坤就在山上种了一亩6分地的天麻,没多久,在朱坤心中是“官员”的罗官章,竟然挎着黄布包、戴着草帽子,来到他的天麻地里现场指导。“要把天麻做大做强,必须扩大规模。”罗官章告诉朱坤。接下来,他帮助朱坤在林场租用了4亩土地,一租10年。


一发而不可收拾,勤扒苦做的朱坤,第一年就净赚3万元。第二年,在罗官章的指导下,朱坤改种野生乌麻,丰收后一举卖了18万元。5年后,他投资27万元的天麻地,卖了270多万元。朱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天麻大户。


“你不仅要自己种好天麻、搞加工销售一条龙,还要把老百姓带好。”罗官章语重心长地对朱坤说。在罗官章的支持下,朱坤投资170多万建成了菌种厂,每年可带来二、三十万元的收入,还可为周边村民提供服务和劳务岗位。


朱坤出身贫苦,而罗官章却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朱坤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都是您在帮我,您是我最感激的人。”“错了,你最应该感谢的是党和政府,给你好的政策和环境,你才能过上好日子。”罗官章严肃地说。2012年,朱坤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成立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一条心闯市场。”


虽然常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埋头忙活,但罗官章的思想和视角并没有受制于大山之中。每天雷打不动至少2个小时阅读各类报纸和新闻,还自费订阅了许多农林类刊物,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同时,更加深了对外面市场的了解。


朱坤是罗官章一手带出来的徒弟,跟着罗官章种植天麻已经有十多年,是牛庄乡最早一批“百万元”大户。朱坤说,罗官章常常把他叫到自己家里,每次讲到天麻的深加工和产业化时,罗官章都很激动。


“罗老很早就跟我讲,单纯的天麻种植只是产业链的最低端,如果能把天麻进行深加工,销售天麻制成品,我们牛庄还可以至少增收30%,”朱坤说,罗官章心里始终惦记着牛庄的天麻产业化项目,已经建成的天麻种繁育基地饱含了罗老的心血,但年近80岁的老人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牛庄年轻人身上。


除了提高天麻的附加值,罗官章还对电商和互联网赞叹有加,他常常跟村民讲,“试试用互联网把牛庄的特产卖出去”。


28岁的吴晓峰是罗官章徒弟吴书平的儿子,参加完贵州天麻大会的他,还没回家就跑到罗官章家,把最新的应用技术、电商模式仔仔细细的讲给罗官章听。他说,“别瞧罗老岁数大,但对新技术和新模式门儿清,好多思路还是他给我们指的方向”。


成功路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2000年,罗官章在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路上,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失败。当年8月的一天,罗官章的小院里突然变成了“蔬菜市场”。几十户农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到他家,要他包销。


原来,罗官章从县农业部门得知湾潭镇正在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他赶到湾潭考察后发现,白玉春萝卜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亩产量5000公斤以上。于是,他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中推广种植了196亩。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都以为会挣到钱。


不料9月份收获时,碰上公路垮塌,大量萝卜无法外运。罗官章想方设法帮种植户销了一部分,但没销出去的农户找他扯皮。他二话没说,拿出一万五千多块钱补偿了村民们的损失。而他自己种的4万多公斤萝卜,全部烂在了田里,一斤都没卖。他老伴委屈得直掉眼泪。罗官章说:“碰到难处,只能先把大伙的利益放在前头。”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致富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第二年下半年,他到处推销,一家蔬菜公司收购了144台大货车的萝卜,销往广州、武汉、上海、南昌等地,经销商都说牛庄的萝卜好吃。白玉春萝卜也从牛庄村种到了凌云村、沙河村等5个村,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当年,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2003年底,罗官章请十几个种植大户吃腊蹄子,商量高山蔬菜下一步如何发展。“光种萝卜不行,品种要多样化,要建冷库减轻销售压力,还要成立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一条龙服务,一条心闯市场。”罗官章如是说。


现在,牛庄的蔬菜有四季豆、辣椒、白菜、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面积从196亩发展到8000多亩,还建了23个冷库,形成了高山蔬菜产业。


“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一起闯市场, 这是罗老出的主意。” 牛庄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克明谈起乡里种蔬菜的经历,对罗官章钦佩不已。


不久前,外面的公司又来和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农户一亩欧芹、香葱的收入,比苞谷、土豆高出五、六倍。


(未完待续,作者:葛程诚)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