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创新能级。建成国家高新区并奋力打造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高区以及国家引才引智基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承载能级。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在稳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基础上,研究出台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力争到202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投入突破150亿元。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引领带动作用,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校(院)企共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力争到2026年,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大学科技园等国、省级研发(孵化)平台200家以上。主动融入参与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打造成渝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建设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渝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区域性创新平台。
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计划,分级分类建立后备培育库,加强政策引导、精准培育,力争五年内,认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00家、20家,均实现总量倍增。重点聚焦锂电、新材料、名优白酒等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宁德时代、丝丽雅、五粮液等龙头企业,牵头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联合产业链中小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