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我才知道,八百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写有一首《岳池农家》。诗曰:“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诗人由衷赞美了乡村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羡慕和怀恋之情,很受人们的称道。八百年后,岳池人盯准《岳池农家》发展乡村旅游,把老先生当年赞美的农家打造成了农文商旅体融合的乡村振兴范例。
中华大地,不乏岳池农家这样的秀美田园;中国历代,亦不乏陆游这样的讴歌田园的诗人。像唐代诗人王维,南宋诗人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是写田园诗的高手。然而,真正称得上中国第一个田园诗人,还当推东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在东晋末年的没落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陶茂任过武昌太守,父亲也当过地方的小官。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柴桑的农村度过的。那时他的家境开始渐贫,生活并不宽裕。从小受着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也希望能够通过仕宦的途径,实现“治国平天下”和“大济于苍生”的宏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曾有过三度出仕。
公元405年8月,陶渊明官至彭泽县令。就在这年深秋,却因为一次“公务接待”,结束了他为期八十余日的县官履涯。那是一个秋叶飘零、风萧水寒的时节,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小吏提醒他束带去见,以示敬意。谁知陶渊明一听非常生气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他就将印绶解去,离职回乡。
自此,陶渊明再也没有踏进官场。历史上有很多人对陶渊明辞官回归故里,颇有微辞,称之为归隐,则有不负责任,逃避现实之嫌。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杂文,题为《陶渊明辞官的另类原因》。我以为在东晋那个混乱时代,一个县令辞官为民实属正常,没有必要扯到责任心和政治上去诠释。实际上,陶渊明从四十一岁辞官起,就一直淡泊名利,心境悠然地过着一个农夫的简朴生活。在躬耕农田的间隙,他笔耕不辍,直到六十三岁去世,给后人留下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且相当一部分是歌咏农村、农业和农民,满满的正能量,并无多少悲观厌世的情绪。我觉得正是陶渊明这一华丽转身,古老的乡土中国,多了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朴素易懂,言近旨远。笔下流淌的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读山海经》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归园田居》第三首中,他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是诗人归居田园后开始学种庄稼的真实写照,语言朴实,一切都是如实道来,平平淡淡,如同口语。不难看出,尽管“草盛豆苗稀”,但陶渊明的劳动态度却是积极的,一清早就去锄地,直到晚上带月而归,说明他对艰苦的劳动充满乐观情绪。
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他家乡庐山、彭蠡湖(今鄱阳湖)一带的山光水色陶冶了他的性情,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回归田园后,农村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恬静安定的人文环境,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他,使他忘却了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不断寻求自己的生活乐趣。他的《读山海经》,正是写他在美好的初夏季节,于耕种之余,坐在无人打搅的自家小院里,随意浏览《穆天子传》和《山海经图》,倾刻之间他好像遍游了宇宙,心里感到无比愉快。“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戏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全诗将耕读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读陶渊明的田园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他笔下的山川景色、田园风光总是那么宁静美好,让人向往。他的《饮酒》诗其五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一首有名的诗。仿佛让人看到陶渊明结庐乡村的一隅,在溪之北,竹之南。茅庐前是一方绿油油的菜园,四周用竹枝围起来,谓之东篱。园内种满了韭菜、芹菜,还有葱蒜,还有菊花……
一日晨起,陶渊明打开柴门,望着菜园里那满目的青绿,唯有那片菊花丛中吐出了一点点嫩黄,菊香飘逸。他多想采几枝菊花插在书房里,以供欣赏。于是伸出手,露水已打湿了衣袖。此时,他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忽然抬起头,他看见了南山,以及南山之上的苍穹,是那么蓝,那么深远。他看见南山也别有深意地看着自己……很多读者在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名句时,都不由自主地内心发问,是什么让诗人忽地在那一刻抬起头,与诗面对面?与永恒面对面?是鸟儿穿梭着往返,点化着无边的诗意,是山岚、天光、翠色、生灵,构成的深邃浑然的气场,成就了这悠然诗意。陶渊明醉了。他醉的不是酒,而是醉在盛满生命意趣的乡土里。
今天再读陶诗,越读越感到韵味无穷,越读越感到意蕴深远。可以说,悟同未悟,同而不同,其中精微,又有几人能细细读透。他笔下的所有景物,无不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不管是那袅袅饮烟,还是那小小村落;不管是那吹拂起衣襟的南风,还是那伴人锄草而归的月亮,全都充满情趣,富有生机。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明代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近代作家顾随先生也曾评价陶渊明说,“古今中外之诗人所以能震烁古今流传不朽,多以其伟大,而陶之流传不朽,不以其伟大,而以其平凡。他的生活就是诗,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处。”历代文人如是说。
乡土中国,曾经的诗书耕读,曾经的礼乐课教,中国乡村,不仅在美好富足,也在灾难毁损的意义上养育了众人,诞生了无数的田园诗人。正是这些诗人的田园诗,中华优秀的乡土文化才得以传承。而古人笔下的乡土文化,正在今日的田野上活化与繁盛,成为每个现代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钱声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乡村文化艺术院执行院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官道拾遗》《仕途微言》《宦境闲语》和散文集《与山结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