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张红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布:2017/02/23 15:30  作者:张红宇  编辑:卢锦根 潘兴扬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创刊号  阅读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县域经济日趋活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必须着力提高县域经济吸纳就业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应当对县域经济给予更多的重视,从新型城镇化战略出发,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探索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经济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经济不繁荣,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破除,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就难以激发,县域经济就缺乏坚实基础和长远发展空间。目前,地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挑战是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低,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占比不高,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所占利润比例太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土地的财产属性不充分,农村金融资源大量外流,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一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引导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和优化重组,加快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二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同时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探索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开展专业合作、土地合作、股份合作,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工商资本租种耕地的风险防控机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围绕集体经济股份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量化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充分释放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大力发展小微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和互助保险,推动金融资源回流农村。


发展壮大县域二三产业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反映出县域二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既是由于在成本攀升压力下,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步伐加快,也是由于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无论是外出务工农民还是内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资本原始积累都在从量变转向质变,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加上近年来内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域竞争优势持续提升,县域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大趋势,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乘势而上,进一步改善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培育县域支柱产业。


一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农村二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县域小微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创业辅导培训,落实好中央关于小微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项基金、担保贴息等方式对小微企业给予扶持,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小微企业,鼓励小微企业技术更新升级。


二是促进产业集聚。结合各地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当地独特优势,选择和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化专业市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平台,强化能源供应、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强化交通、信息、电力、物流基础设施,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立足城市群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结合,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将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沿海和内地工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农民工选择就业地点时更看重当地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将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缓解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形成区域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要建立健全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资源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


一要加大城乡公共服务投入。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目标,完善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统筹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民工的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和正常支出项目范围。


二要完善规划、合理布局。注意乡村过疏化对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长期趋势,结合当地城镇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选择人口密集、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城镇,集中强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既有效辐射周边农村居民,又尽量避免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三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提高非本地户籍人员和本地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其在就业、教育方面的平等权利,不断改善其医疗、住房条件。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制度衔接,逐步解决制度碎片化,实行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此基础上,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开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创刊号。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条

下一篇:新常态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突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