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县域金融

不良贷款成因及信贷管理之策

发布:2017/12/25 18:10  作者:李文玲  编辑:潘兴扬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当前,银行业在经过高速发展的10年黄金期后,受经济下行、三期叠加、改革转型的影响,银行业靠政策红利带来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再持续,经营面临诸多困境,其经营发展也步入“新常态”模式。在我国银行业过度依靠传统存贷业务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大前提下,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居高不下,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能否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难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关系农村商业银行生存还是死亡的分水岭。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分析起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不景气,诚信观念差,存在恶意逃废债务现象等原因,二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粗放、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三是政策因素等其它原因。


(一)借款人原因形成不良贷款,主要表现为:


一是借款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能力缺失,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康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求得稳定发展格局,给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二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一改了之”。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县域经济内的国有企业基本进行了转制,这部分国企规模小,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在这一轮国企兼并、重组、改制、破产中,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基本全部被“逃废”、“悬空”。


三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贷款形成不良贷款。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的客户群体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和瘟疫的能力低下,靠天吃饭的状态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改观,另外,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还不能有效防御价格变化的风险,农业保险市场在农村还未真正建立起来,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不能得到实现,抗御风险能力较低,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


四是部分借款人恶意欺诈。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业务经营,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蚕食贷款,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经营能力、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在贷中,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只是听信借款人的一面之词,发放了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联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加大了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部分农村农商行盲目追求高效益,信贷资金进入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结构为信贷资产质量埋下了风险隐患。


其它原因形成不良贷款,主要表现为: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更,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借款人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政策变更后不能及时转型,遭遇政策性关停,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成为不良资产


二、农村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须从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巧妙施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制定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积极性。


加强员工素质教育,筑牢发展基石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信贷质量的关键。要培育和建设符合农村商业银行特点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转变员工思想观念,真正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在农信、爱农信、干农信”的理念。浙江鄞州银行的蜜蜂企业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不嫌小散(再小再散的花,蜜蜂都要采摘;再小再散的企业,银行都要积极支持)、勤于采摘(蜜蜂频繁出动积少成多,银行应频繁奔走于中小企业,积累优质客户)、善于识别(蜜蜂识别哪些花能酿蜜哪些花不能酿蜜,银行应识别哪些中小企业讲信用有潜力值得支持)、巧于加工(蜜蜂善于把各种花粉加工成蜂蜜,银行应善于把自己的中小企业客户做特做优做强做大)、良好治理(蜜蜂有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银行更应有良好的治理结构)。


(二)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切实避免新的风险。


1.提高贷款精细化管理,实行审、贷、查三权分离。


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建立健全贷款四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和审、贷、查三权分离制,落实各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实行四岗制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制衡机制,增加贷款操作的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设立贷款管理中心,实行集中办公,阳光贷款。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客户市场开发,明确市场定位,把握客服对象,做精做专贷款营销,提升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公开贷款发放环节,将“贷款种类、贷款对象、贷款条件及手续、最大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及差别定价、申贷流程及信贷产品优势、信贷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监督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向社会公布,确保贷款发放的透明度,减少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加快市场营销步伐,努力扩大存贷规模。


1.加快市场营销,挖掘潜在客户


一是以“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统筹城乡”的营销策略,利用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有利的金融政策和畅通的结算渠道,实行县联社班子开展“高层营销”,重点对辖内中小企业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营销存、贷业务;各支行行长、信贷人员开展“底层营销”,抓好对本辖区个体工商户、农户营销存、贷业务;要充分运用每一个员工的人脉关系,开展全员营销,挖掘潜在客户,抢占县域金融市场。二是加快营销团队建设,合理核定营销人员,要敢于选拔任用年轻、有文化、作风优良、善于交际、敢拼敢闯的人员,充实到营销岗位锻炼;对不作为、乱作为、得过且过、不能胜任的营销人员要坚决换下来,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要象蜜蜂那样,勤于奔走,善于识别,把优质客户“采摘”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中来。


2.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流程。


改变以往简单的以金额大小为依据,分级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为减少贷款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提高办贷效率,联社可以根据各农村商业银行服务的区域经济状况、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实行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以便及时放贷,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尽力避免客户流失。通过简化办贷流程,加快营销步伐,主动出击,多策并举,扩大存贷规模,增加营业收入,增提拨备数量,提高拨备覆盖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四)加强监督制约,严防违规贷款。


一是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


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在受理每笔贷款前,信用社都应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行业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


)加强贷后管理,及时处理信贷风险。


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就会将风险转嫁到农村商业银行。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深入实地调查,不能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写贷后检查报告,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三、不良贷款的清收措施


清收不良贷款是一场维护农村商业银行合法利益的捍卫战,清非人员要有勇气有魄力,要雷厉风行,闻风而动,看准了就动手,攻不下不放手;有一种拿不下不收兵的劲头;清收不良贷款又是一场双方智慧的较量战,清收人员要有谋有略,要发扬5+2、+黑”的精神,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责任清收、跟踪清收、行政清收、依法清收等针对性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清收不良贷款的成效。


(一)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层层清收。主要依靠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力量,把清收指标落实到每一位在岗员工,纳入支行行长员工的年度工作目标和业绩考核,与经济利益挂钩,实行按月考核。


(二)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对财政性拨款单位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人员贷款,县联社要加强与县纪委的沟通协调,及时汇报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县纪委等相关部门协助清收。


(三)依法提起诉讼,实行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可以交由公安局经侦大队清收,也可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保全贷款本息。


(四)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不良贷款。


对产品有市场,信誉良好,暂时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应采取通过收回再贷、展期续贷、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企业转化处置帮助借款人走出困境,盘活存量贷款。


(五)实施呆账核销。对借款人已死亡或借款企业已关停、倒闭、破产形成的呆、坏账,收回可能性极小的,联社要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适时进行核销,美化贷款考核指标。

 

李文玲)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