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名家专栏 /戴宾

【谈发展】准确把握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

发布:2024/05/30 15:29  作者:戴宾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5月  阅读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引领。四川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才能理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

 

准确把握内涵

是推进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科学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性和引领性的工作。只有准确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才能明晰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和路径,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部署;才能更好地开展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使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才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监测。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体现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二是需要将高质量发展落脚到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家层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而是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县域经济的方方面面,反映出高质量发展在县域经济中的特点。三是要与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立足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笔者认为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实力提升、结构优化、动能强劲、空间有效、功能担当、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制度合理、民生改善10个方面。

 

1.实力提升。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包括经济总量和财力的大幅提升。

 

近年来,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128个县(市)中GDP上200亿元的县(市)由2016年的34个增加到2023年的53个。2023年,全省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33个县(市)进入西部百强县。12个县(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但整体而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大部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起点较低。2022年全省128个县(市)GDP平均仅有190.1亿元,尚有53个(占总数的41.4%)GDP不到100亿元、33个(占总数的25.8%)不到50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仅为10.2亿元,尚有45个县不足5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县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四川只有实现了县域经济总量快速、持续的大幅提升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才能有县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

 

2.结构优化。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结构上体现为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县域经济起始于农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我国县域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一是从行业来看,县域内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工业占比较低,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不高。二是从工业内部来看,大量的传统工业与少量的现代新兴工业并存。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赛迪全国百强县研究报告指出,第二产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全国54个千亿县二产占比达到51.9%,全国百强县为47.8%,西部百强县为46%。县域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在四川表现得更为突出。2022年,全省128个县(市)二产占比仅为38.2%,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仅70家,县域工业带有明显的资源加工特征,传统工业占比大,现代新兴工业发展不足。农业技术水平低,科技支撑不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产特别是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推动以资源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现代新兴工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效益,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动能强劲。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动力上体现为动能更加强大,发展富有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相当多的省区尤其是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以粗放式、外生型为主。一是大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的开发和加工产业。二是更多依靠投资拉动,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扩大规模。当然,依托资源特别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是县域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资本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投资结构的变化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然而,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科技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也存在逐步枯竭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投资也受当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配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更多地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型。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改革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在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工业投资规模的同时,推进从传统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由过去单纯依托资源、依靠投资的粗放式、外生型发展,逐步转向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主的内生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走出具有四川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4.空间有效。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体现为县域内形成集聚的空间形态,县域经济空间组织有序,空间组织效率不断提升。

 

县域内包括了城市(县城)、集镇、村落在内的各类城乡聚落。由于县城规模普遍偏小、综合功能不强、集镇零星分散、县域城镇等级体系缺失,因而县域内缺乏强有力的增长中心,县城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弱,集镇、乡村孤立发展,县域经济在空间上总体处于离散无序的状态,空间组织效率不高。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县域空间结构,促进县域空间从无序向有序转型,提高县城的集聚规模,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核和次中心,增强其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提升县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水平、空间组织能力和空间效率。

 

5.功能担当。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方式上体现为分类发展、承载主体功能。

 

县域具有特定的地域功能,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及行政管理等功能。不同县域的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人口集聚状况等各不相同,因而其主要承载的地域功能也有所不同。不同县域开展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有的适于大规模的工业集聚,有的适于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有的适于发展农业。因此,县域经济是一种功能性的地域经济,有的县发展经济成为其主体功能,有的县生态涵养保育成为其主体功能;有的县以集聚发展工业为主体功能,有的县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从区域发展的整体考量,县域担当好了主体功能就是体现了高质量发展。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突出不同县域所承载的地域功能,依据国家和四川主体功能区划,以重点开发区县、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为基本类型,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引导不同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强化地域功能担当,形成县域的地域经济特色和经济功能。

 

6.区域协同。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区域上体现为县域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形成联系密切、分工协同的发展格局。

 

县域国土面积有限,县域经济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系统,没有自我组织、自我完善的能力。县域经济不具备完全独立性,不能孤立和封闭式地自我发展,不能囿于县域行政边界形成“孤岛经济”,而是需要将其纳入所在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纵向经济联系和与周边县域的横向经济协作,融入所在区域的空间体系、城镇体系、交通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行政区划空间和经济地理空间,打破行政壁垒,拓展经济边界,推动县域经济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深度融入省域经济中心和副中心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主动迎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强化县际分工协作,推动县域经济开放式协同发展。

 

7.城乡融合。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城乡关系上体现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格局。

 

在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中县属于地域行政区,以城乡合治为特征,既有城镇也有乡村,且乡村地域占大部。县域经济包括城市经济、集镇经济、乡村经济三种形态。因此,县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核,增强对乡村经济的服务和带动能力,推进城乡要素配置融合、城乡经济形态融合、城乡产业融合,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

 

8.发展持续。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导向上体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平衡协调,发展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县域内乡村地域占大部,保持着一定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功能。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考虑县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协调。

 

四川许多县域是长江黄河上游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生态本底良好。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不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低碳技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制度合理。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制度安排上体现为形成更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我国,制度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各级财政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的财政实力。市管县体制影响和决定着县域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配置方式及其效率。土地所有和使用制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县域土地要素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分配制度,调整和处理好市县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

 

10.民生改善。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目的上体现为增进民生福祉,居民幸福安康。

 

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安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使县域内的居民乐业富足、生活美好。2022年,全国百强县“富民”与“强县”共进,人均GDP达到13.8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2022年,四川省128个县(市)人均GDP仅为5.36万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8672元,与全国先进县相比差距尚大。

 

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增进民生福祉、居民幸福安康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持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形成县域社会安定、生活美满、精神富足的发展局面。戴宾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要准确把握县域高质量发展内涵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