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6第七期

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路径与对策思考

发布:2016/08/02 12:49  作者:康前军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6年7月刊  阅读量:

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路径与对策思考

 

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引擎”的一核,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可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构建多中心城市群、推动区域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纾解省会成都的非核心功能

 

——要突出成都“极核”特征。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引领下,结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找准省会城市主要定位,推动政治、经济、文创、对外交往以外的非核心功能向外围扩散,促进城际公平和区域协同发展。

 

——要建设多中心城市。要打通区域各城市畅通对接的经济“血脉”,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同城化进程,重点规划建设好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打造以现代航空都市为特征的成都市副中心,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空港城——简阳城区——资阳城区组合城市。

 

——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要放弃大而全的城市发展的传统思维,有计划地将成都市现有54所、占全省50%的高等院校和17家、占全省31%的三级甲等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机构的一部分转移到周边城市,将主城区内的大型博物馆、展览馆、体育场馆等设施迁往城市远郊区域或周边城市,促进公共事业性服务均等化。

 

——有计划实施产业转移。成都市应按照承载力水平、要素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潜力确定重点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合作,牵头构建区域一体、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要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逐步将成都市内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低端和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方面,面对新兴产业、优质项目,成都市主动避免与周边城市争抢“蛋糕”,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研发、金融、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

 

构建多中心城市群发展格局

 

——坚持中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过度扩张政策导向。在控制用地规模扩张方面,《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将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对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控制人口规模扩张方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均提出要防止人口向特大城市中心区过度集聚。由此可见,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顶层设计中,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过度扩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针。我们要认真执行好、落实好这些政策,把打造“航空母舰”的思路转变为提升“联合舰队”整体作战能力的策略。

 

——要着力塑造“众星拱月”城市群集聚效果。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审视城市群的空间战略,坚持“互动合作、共享共赢”的策略,整体谋划“网络城市”的空间结构。要把成都平原城市群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独立单元,将其打造成为经济上紧密联系、功能上分工合作、交通上无缝衔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经济社会网络空间,促进各城市文化共建、生态共育、设施共通、服务共享,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协调同步发展。

 

——要保持中小城市自我发展的较强独立性。要围绕成都市“一城独大”的现状,明确成都主城区及环绕于周边的新型卫星城的角色定位,使各个大小不同的新型卫星城形成各自的小区域经济腹地和特色产业,具有较强的自我发育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互之间能产生“反磁力效应”。同时,要赋予其带动下一级的小城镇发展起来的功能,进一步产生“二级扩散效应”,促进城市之间相互传导、协调共享,形成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区域经济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编制总体规划。成都平原经济区是一个打破行政区划的协同创新共同体。2009年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已不具备指导意义。应在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框架下,结合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及资源、人口、产业发展实际,尽快编制和出台新的发展规划。

 

——建立推进机制。要反思过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协同发展机制不畅的失败原因,尽快成立由省发改委牵头、八市政府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构,在巩固以往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经济区内各城市分工合作,加强政策协调与项目合作,促进各城市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密切交流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优化资源配置。统一协调区域内重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服务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竞争;加快跨区域小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促进经济联系的“毛细血管”;促进通讯、信息、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广泛深入合作,促进跨区域有形和无形网络对接,全方位推行“一卡通”服务。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增强新型卫星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重视新型卫星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创新型主导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产业集聚吸引投资,以产业集聚促进就业,以稳定的就业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实现产业和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

 

——协调推进中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医疗福利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权益,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就地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向中小城镇,形成梯度城镇化格局。资阳、眉山、雅安等城镇化率较低的城市尤其要把促进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逐步缩小与经济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合理划定生态红线。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要明确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边界,设定开发强度的“高限”和生态空间的“底限”。要严格执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关于“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的有关政策措施,划定耕地红线、湿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切实保护好耕地、湿地和生态空间,建立成都平原经济区内横向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新机制。

 

(作者:康前军 职务:四川省资阳市政协研究室主任)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