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五期

【调查研究】重视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发布:2019/05/01 22:39  作者:刘良军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5月刊  阅读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举,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新时代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以此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微观层面加以贯彻落实。

 

相对于自治、法治而言,德治培育人、塑造人,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影响力,理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领域“异军突起”,彰显其独特的价值示范与方向引领作用,呈现明显有别于自治、法治的新时代合格村民之培育、文明乡村之塑造效应。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领乡村德治的总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折射于乡村振兴之上,就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新时代乡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指乡村振兴除了物质文明建设之外,也应该着力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平等互利、守望相助、公平正义的人际关系,实现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着重要求培育有大格局、大境界、大修养、大胸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民众,做到既能够“修身”“齐家”,又“位卑未敢忘忧国”“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由此完全可以说,以德治村,这个“德”就是经过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后,并有机结合了我们党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乡村德治,要求将培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总要求,一以贯之、绵绵用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其次,抓住“关键少数”,重视发挥乡村干部在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中的带头、示范作用。近几年随着村民群众文化水平提高,尤其民主法治意识的提升,经由“海选”“直选”脱颖而出的乡村干部,刚开始还是基本上令大多数村民群众满意、得到了他们普遍一致的认可与拥趸。其中自然也内在、本质、必然地包括这些乡村干部的道德素质、道德修养与道德情怀。但另一方面则要看到,“时位之移人也”,今天一些乡村干部动辄贪污、挪用、私分公款成百上千万,说明彼时的信任不能代替日后的监督,要求奉行“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和原则,在其履职尽责过程中继续加大监督的力度,以严格严厉严密的监督倒逼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事事注重自己的特殊身份,确保“从心所欲不逾矩”。


村比村、户比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德治的是否有效,正在于能否有效抓住乡村干部,看他们在日常的乡村生活工作中能否力戒“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除了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之外,更“打铁必须自身硬”,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唯有乡村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敢于、甘于成为乡村德治的道德模范,德治也才有了可知可感、解手可及的风向标与参照模板。


最后,以德治村,重在由村及户,通过打造一个个文明示范家庭、道德模范家庭,以形成良好家风,从微观基础烘托乡村德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不断递进、日渐嬗变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在继续推动争创十星级文明户、争做新时代合格乡村村民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增加道德方面的考评权重,使文明户、文明村民的评选更上一层楼,更加突出平时的道德行为表现,更进一步提升乡村道德建设的层级层次。要定期、不定期举办如稻场文娱晚会、主题演讲比赛等村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集体活动,通过将约定俗成、合乎公序良俗等的道德修养、道德规范、道德底线植入其中,于无声处培养村民群众的自我道德感、道德自律意识、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将乡贤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乡贤的言传身教、以身说法,尤其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教、精细思想政治工作,使遗忘在乡村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漠视在村民脑海里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原生态纯朴礼节习俗,乘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东风,纷纷激活,统统复兴。


此外,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总抓手,也须有序引导、鼓励和支持有关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团体,适时将关注的重心倾斜到推动乡村德治的方面来,通过他们的系统化布局、专门化服务、专业化操作,助力乡村德治日上新台阶,呈现新面貌。


概而言之,乡村振兴实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自治是基础,法治是底线,德治是引领。只有切实认识到德治对接着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新时代语境下的合格村民培养,有利于乡村社会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层基础,将德治提早安排、先行一步,高标准要求、从源头上规划,才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乡村振兴达至乡风文明、家风醇厚、民风淳朴,与梦想中的“桃花源”不期而遇。


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刘良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