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六期

【特别关注】乡村振兴 西昌号角分外嘹亮

发布:2019/05/31 22:11  作者:卢锦根 车文斌 潘兴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6月刊  阅读量:

西昌农民新居.jpg    

西昌农民新居    


2018年5月,在四川省召开的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进会上,西昌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2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试点县之一。


扬帆起航,大刀阔斧!西昌市结合实际,迅速出台了“1+7+N”的编制规划体系,明确了西昌市未来5年时间里,如何从乡村空间布局、乡村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和古树名木保护、乡村旅游康养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科学性、针对性地打造乡村振兴模板。


如今,西昌全市37个乡镇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和邛泸景区核心区的5个乡镇外,其余32个乡镇均已完成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全覆盖,各项方案的集中实施,乡村振兴浪潮中的西昌,正在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乃至四川省提供着可复制、能推广的宝贵经验。

 

安宁河谷.jpg    

安宁河谷    


民宿风起

村民请您留下来


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西昌市成功上榜。近年来,西昌不仅打造出一批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产品,也逐渐形成了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西昌市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和成熟。


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西昌市同步起动实施‘七彩西昌,阳光水城’的建设,把西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良好的乡村生态,跟西昌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本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黄金十年”开始,西昌市深度挖掘各乡镇民族、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依托优美的田园生态风光,突出地域特色而形成的“乡村十八景”已然声名在外,乡村特色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如今,在泸山下、邛海边,通过超前规划,与扶贫搬迁紧密结合的民宿产业正在持续壮大,成为西昌乡村振兴蓝图中的一大亮点。


“树舍”民宿管理员小王(中)向当地干部和记者介绍经营情况  潘兴扬 摄.JPG    

“树舍”民宿管理员小王(中)向当地干部和记者介绍经营情况 潘兴扬 摄    


“树舍”是一家开在西昌市海南乡钟楼村的民宿,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毗邻邛海,绝美的自然风景与淳朴的乡村气息交融。记者来到民宿时已是下午4点,柔和的阳光通过天窗照进客房,天台公共区域的园林式装潢在和煦的微风中更添风姿,在以匠心构建的小桥流水畔品茗的房客悠然自得。


“老板刚好不在,我带你们参观吧”,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做民宿客房管理的小王。原来,小王就是钟楼村人,几个月前被雇到民宿工作,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小王告诉记者:“我们民宿有13间客房,是打通了几户村民的房子统一装修的。我到这边工作,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工作环境那么好,我的心情也好!”如今,小王每天的工作除了接待入住的客人,还有白天来民宿公共区域品茗休闲的本地人。“比起以前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现在的工作很安逸,又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小王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有人愿意投资自家的民房做成民宿。


同样在钟楼村,名为“沐童”的民宿以种植花草呈现出“田园小清新”的风格。从成都来的创业小青年文丹和父亲一起经营,前期还先到云南大理双廊古镇打工一年,学习了当地成熟的民宿管理经验。文丹告诉记者,民房一年的租金是6万元,前期改造投入了70万元,但刚开业的2018年就收入了20万元,“如今钟楼村的民宿越来越多,集群效应一旦起来,我们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截至2019年初,海南乡钟楼村的民宿已达40余家、床位300余张,仅2019年春节假期,村里的民宿住宿收入就有60多万元。


钟楼村党支部书记尹俊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西昌市基于邛海环境保护,实施湿地六期恢复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海拆迁改造,钟楼村新的安置民房共建有137户。值得一提的是,西昌市委市政府从“建设更要惠民”的角度出发,不仅以配套乡村旅游的风格进行了一户一栋的设计,还超前计划地为每个房间配备了卫生间,这为当地发展民宿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7年,钟楼村拆迁安置的386人基本回迁,并有部分回迁户开办了家庭旅馆,部分村民将老房屋出租,由租户打造起了民宿客栈。


不仅如此,同样在2017年,西昌市投入资金100万元将钟楼村打造成“生态文明示范村”,对钟楼村的主道路进行了绿化,完成种植行道树蓝花楹780株,对村内主道及安置小区绿化带进行绿化种植矮灌面积达到6500㎡,并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打造,村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记者了解到,包括钟楼村在内,西昌市海南乡共有4个村分布在邛海之滨,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已有高、中、低档民宿客栈350余家、床位3500余张。其中更有集合50余家民宿客栈的邛海康旅小镇项目。以最保守标准测算,全乡客栈住宿收入每年可达2100余万元。


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使村民的文化素质持续提升。下一步,海南乡还将加快《西昌市乡村民宿客栈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规范民宿客栈管理、加强对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引导村民用新理念、新模式经营客栈,发展旅游,提高服务水平和对外形象。同时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廷贵(左三)在一线检查指导扶贫攻坚工作.JPG    

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廷贵(左三)在一线检查指导扶贫攻坚工作    


农旅一体

四季果园呈七彩


樱桃为什么这样红?樟木箐乡丘陵村的村史馆给了答案。


樟木箐乡丘陵村地处西昌市西北,距离市区25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1386人。因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出产的樱桃色泽红润、晶莹剔透、入口甘甜、回味悠长;作为西昌“乡村十八景”的起源地,“茅坡樱红”指的就是丘陵村的樱桃,如今已成为西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每年4月的樱桃节持续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目前,全村共种植樱桃4000余亩;2018年,丘陵村共接待游客40.8万人,旅游收入267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3万元。依托水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018年,丘陵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记者来到不久前新开馆的丘陵村村史馆,见到当年保存的农具、历代村干部的手账和贫苦年代的珍贵相片,了解到了丘陵村祖祖辈辈开荒山、种果树,开办农家乐,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一步步走出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村支书周立军告诉记者,丘陵村艰苦奋斗的开创历程是我们当地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建成了西昌市首家村史馆,不仅可以展示丘陵村丰富文化底蕴,并保存和保护了一批老物件,对茅坡樱红4A级景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为打造4A级景区,针对丘陵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旺季交通拥堵,制约丘陵村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丘陵村正式启动生态文明示范村项目建设工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壮大、活动阵地建设等重点对照差距,补齐短板,实施10余个项目建设。


同时,丘陵村采用以奖代补形式升级改造25户农家乐,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黑化、硬化道路约4公里,大大完善了丘陵村路网建设,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等。


记者了解到,由于今年年初气温偏高,丘陵村乃至整个樟木箐乡樱桃产量下降。樟木箐乡乡长万安民说:“产业单一风险大的问题一直是我们致力解决的。除了樱桃外,我们已经开始广泛种植桃、李、杏、枇杷等水果,以‘四季花果山、七彩樟木箐’为主题构建多样化的水果产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化解单一种植的风险,也可以打破乡村旅游集中在樱桃成熟季的桎梏,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得吃,有得玩,农家乐全年无休!”


据悉,丘陵村目前已种植其他水果8000余亩,今年还将新增1500亩,并进行品种的改良换代。


西昌市黄水乡双龙新村别墅式的农民新居  卢锦根 摄.JPG    

西昌市黄水乡双龙新村别墅式的农民新居  卢锦根 摄    

 

葡萄飘香

品牌价值从长计


2018年7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2018〕第1号》,西昌葡萄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果品类品牌。


据了解,农户种植一亩葡萄的纯收益普遍都在2万多元,高的可达六七万元。较高的收益促发了社会各界资金大量投入,促使葡萄设施建设、标准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西昌葡萄产量、质量、效益都得到大幅跃升。


目前,葡萄已成为西昌市种植规模最大的特色水果,全市约有15万亩,主要栽培有巨峰、夏黑、克伦生、阳光玫瑰、巨玫瑰等品种。多年来,在省、州、市农牧科技人员与广大种植户共同努力下,西昌葡萄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西昌通生农业公司负责人刘邦凤(左)、西昌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飒(中)向记者介绍西昌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潘兴扬 摄 .JPG    

西昌通生农业公司负责人刘邦凤(左)、西昌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飒(中)向记者介绍西昌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潘兴扬 摄    


作为葡萄种植的起源地,西昌市西乡乡就有1.5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2000余亩包含冬枣、蓝莓等特色小水果生产基地。农户通过葡萄采摘节,兴办农家乐,接待游客,增加了收入,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中,西乡乡凤凰村先后获得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四川省“百强名村”、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精品村、凉山州科普示范村、西昌市生态村文明村、凉山州文明村,“凤凰葡萄”全省知名。


西乡乡党委副书记李恒军用“疯狂的葡萄”描述这一产业,也带出了背后的问题。原来,西昌市的葡萄种植在2015年前仅3万亩,短期的急速扩张,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存在隐患——从种植层面上,葡萄产业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从销售方式上,质量意识不强,品牌建设落后;从风险管控上,果品品种单一,“跟风”种植现象频发。


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张飒告诉记者,近年来,西昌市成立了葡萄协会,积极确立了葡萄种植的标准化体系和生产规范,并多次开展培训工作,组织专业研讨,保障这一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通生农业科技作为西昌市葡萄种植企业中的龙头,严格控制葡萄亩产不超过4000斤。企业负责人刘邦凤认为,只有限制产量、保障产品的质量,才能更好地稳定葡萄的市场价格,从而维护西昌葡萄的品牌价值。目前,通生农业正致力于葡萄酒品的研发生产,就地延展产业链条,丰富西昌葡萄的品牌内涵。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西昌市“产业转型年”,为西昌市乡村振兴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市全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和有序流转,规范流转土地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7家,解决农民工就业岗位3万余个;发展家庭农场97家,其中“成才”家庭农场成为省级示范农场;规范登记637家专合组织,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经营模式,带动80%的农户参与融合发展;推动洋葱、小香葱、钢鹅、建昌鸭、高山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拥有农产品品牌8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同时,按照“11458”发展思路抓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以集体经济壮大为切入点提升乡村造血功能;投资11.93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提升乡村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西昌分外嘹亮。


西昌天喜农业公司鲜花基地一角  卢锦根 摄.jpg    

西昌天喜农业公司鲜花基地一角  卢锦根 摄    


西昌天喜农业公司花卉基地工人正在将鲜花装箱打包运往市场  潘兴扬 摄.JPG    

西昌天喜农业公司花卉基地工人正在将鲜花装箱打包运往市场  潘兴扬 摄    


本刊记者 卢锦根 车文斌 潘兴扬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