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九期

【县域金融】农商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机遇

发布:2019/08/31 22:38  作者:王裕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9月刊  阅读量:

把握新动态  在政策中看机遇


——看政策红利带来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家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以及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三农”税收优惠政策和农业信贷担保机制等政策红利,都为农商银行打开了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方向,对农商银行的金融供给提出很多新课题,农商银行破解课题之时也就是获得新发展动能之时。


——看新“三农”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新趋势,必将催生经济和金融业态获得巨大发展。农商银行只有主动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变化新趋势,深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和优化,才能抢抓机遇,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价值。

 

建立新机制  在合作中寻机遇


——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农商行要紧密围绕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时掌握地方政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了解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准金融支持。要动对接财政、农业、人社、税务、交通、扶贫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建联动交流机制,为农商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打好基础。要建立地方政府与农商行人员岗位常态化交流机制,全面提升“双基共建”惠农合作水平。


——建立银农合作机制。要探索开发出一套适合“三农”发展,适应乡村振兴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要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完善产业规划,落实信贷帮扶计划,摸清金融服务需求,确保金融支持措施接地气、见实效;要健全农商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工作质效。

 

拓展新空间  在市场中抓机遇


——拓展培育优质客户群体。要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中选择优质客户,强化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衔接,大力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展涉农客户空间;要着积极跟进市民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适用性,培育优质客户群体。


——精准营销优质项目主体。要主动对接当地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着力推进相关项目落实落地;要加大对财政存款、农村医保、农村社保等财政性资源的营销拓展力度,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财政性资金,服务专项项目资金的账户开立、资金代理等工作。


——精准金融扶贫“拔穷根”。农商行要通过开发“扶贫贷款”特色业务,以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和区域扶贫贷款为主线,专门开发小额扶贫贷款,采取“农户+合作社+银行”模式,让普通贫困农户带资金加入合作社,促进贫困农民增收、贫困区域脱贫。

 

提供新服务  在需求中抢机遇


——创新金融产品。农商银行要结合“三农”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土地收益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有效扩大农户贷款抵质押范围,提升农村地区融资的可获得性;要进一步优化涉农业务流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额度和贷款支持力度,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合理的融资需求。


——创新服务模式。要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广“机构联动”“银担合作”“银税互动”等信贷模式,构建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服务体系;要树立综合化的服务思维和链式的服务理念,因地制宜地研发创新适合乡村的存款、结算、信贷、理财等各类产品,推动代销保险、基金、贵金属等业务向乡村地区拓展,努力推进金融产品移动化、互联网化,全面满足乡村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要依托“蜀信e·惠生活”平台,推动“互联网+农业+金融”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农村电商物流“一公里”问题。


——创新服务渠道。一是通过建立乡村综合金融服务站“进乡驻村”模式,向农民、农村提供“足不出村”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建立起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努力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二是要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点实现功能综合化,将服务点建设成金融知识宣传点、信息联络点、便民取款点,让乡村金融服务更便捷。三是要重视移动支付、电子机具在农村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为载体,通过增加ATM机、POS机、便民自助服务终端,不断拓展银行卡使用范围,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缩小城乡金融服务之间的差距。


(作者:王裕彬 单位:四川隆昌农商银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