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供给侧改革下农村产业脱贫新思路
——关于朝天区汪家乡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脱贫必先兴业,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命脉,是脱贫攻坚的筋骨,没有产业发展的脱贫攻坚,一切皆是镜中花、水中月。农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基础弱、底子薄、体量小,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打好这场硬仗,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有恒产方能有恒心,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然而,当前农村产业发展进入到彷徨徘徊的瓶颈期,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发展前景怎么样成为摆在广大百姓和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好这道难题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朝天区汪家乡充分发挥供给侧结构改革“四两拨千斤”的优势,因地制宜,巧做生态文章,探索出了一条农村产业脱贫新路径。
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巧解农村产业发展市场滞后性难题。由于供需矛盾、价格波动等市场固有缺陷造成农村产业发展的市场滞后性,突出表现在某一阶段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或供过于求、价格低迷难上,不仅造成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损害了农民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和积极性,而供给侧改革有效提高了供需变化的灵敏对接,巧解了农村产业发展市场滞后性难题。朝天区汪家乡在大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过程中,探索出“企业+大户+散户”的全新市场模式,不但解决了农民最为担心的市场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产品供给难题,在充分保证黑猪品质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农企精准对接的新路子,切实提高了农产品资源的配置效率。
供给侧改革巧解农村产业发展资源有限性难题。我国五千年传统农业始终秉承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辩土施肥的地力观、御欲尚俭的节约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稻田系统、桑基鱼塘、轮作互补、庭院经济等传统的生态循环模式,更是我国历经千载而“地力常壮”的主要原因。农村产业发展资源极为有限,如何可持续循环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变放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真正释放资源活力。朝天区汪家乡大力发展黑猪养殖产业的同时,利用畜粪肥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积极发展蔬菜种植业,实现了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初步建成生态循环产业链。汪家乡规划在2016年全乡发展有机蔬菜种植1000余亩,鼓励群众养殖生态黑猪2000余头,力争建成有机蔬菜生态黑猪种养配送中心,真正实现了种养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
供给侧改革巧解农村产业发展市场单一性难题。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农村产业发展同样概莫能外,市场需求倒逼供给侧结构改善。随着全民旅游时代、高铁时代、2.5休闲时代到来,人们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性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农村发展特色旅游康养综合体兼具市场性与禀赋性特点,就消费市场而言,农村特色旅游康养综合体契合快节奏时代人们对舒缓、养生、返璞理念的追求,同时农村先天性具有“天蓝、水绿、民淳”的自然人文优势,而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在现有的巨大市场潜力下,在供需对接的市场导向下,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康养综合体,“软硬”兼施,助力农村产业脱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新的动力增长极。汪家乡海拔1604米,森林覆盖率达65.2%,四季空气清新、气候温润,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当地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抢抓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契机,突出村社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编织了一张阡陌交通的“公路网”,推进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有机整合汪家蓝莓种植示范及采摘体验园项目和野菜生产项目,搭乘曾家山大旅游环线建设快车,让“洋媳妇”牵手“山里妹”,打造集观光、品尝、采摘、休闲、娱乐、康养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康养综合体,实现了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循环协调发展,创新了农村产业发展形态,使其朝着绿色、协调、多样的方向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农村产业脱贫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朝天区汪家乡产业发展模式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供给侧思维具有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脱贫攻坚直接关系人民福祉,任重而道远,如何下好先手棋,关乎全局成败,也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忖度深思。
(作者:唐浩川 单位:青川县乔庄镇人民政府党政办)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