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县域金融

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相关问题研究(二)

发布:2024/12/04 17:50  作者:王志季 李燕萍 刘朋  编辑:陈天航  来源:四川青神农商银行  阅读量:

三、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一表述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目标方向,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规划。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金融适应与新质生产力理念、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均高度一致。新质生产力需要坚守实体经济且不能忽略或放弃传统产业,需要因地制宜且不能一哄而上,需要稳扎稳打且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且不能越位或缺位,需要坚持开放创新且不能闭门造车。金融适应需要加快形成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金融适应性。金融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扮演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角色。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应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把握,做好“五篇大文章”。

(一)着力构建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机制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本质是机制问题。虽然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还有不小差距,包括政策引导、市场运行、合作参与尚未形成良性互动,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共同发力,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瓶颈。

第一,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一是制定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实施降税增支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新兴产业、企业税负,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为新兴产业创新和传统产业提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另一方面,采取降利增供的货币政策,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信贷供给,让企业减少融资成本,获得更多融资额度,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各环节。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包括高科技、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政策可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措施,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其投资积极性。二是制定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政府可以就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制定透明公正的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营造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维护市场主体全法权益。同时,规范金融市场操作,遏制不当竞争、无序竞争,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打造有序稳定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制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专项政策,为创新创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政府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发展基金或风险补偿基金,注重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育、风险防控等方面入手,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

第二,中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一是通过金融市场将资金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将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与投资者、企业串联起来,为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建立起资金资源整合通道,从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服务。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担保、投资、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扩大规模、研发新产品和技术提供全面支持。三是强化金融市场和金融的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市场失控,维护好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增强投资者和企业创新创业的信心,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微观层面的理念转变。关键在于推进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创新。一是政府应树立正确政绩观,转变服务职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二是金融机构应主动加强风险管理,改变“闻新即险”的理念,更多关注理解和管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风险,配置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着眼于创新创造长远发展,树牢长期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三是企业或个人应捕捉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主动开放创新,拥抱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二)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第一,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适应、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责无旁贷、使命所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2024年1月16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好新时代金融五篇大文章,不仅为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明确了五个重点领域,也锚定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着力点,对于切实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途径。

科技金融专注于运用金融创新手段服务于科技事业发展,通过改进服务模式和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与金融生态环境,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从基础科学技术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都离不开科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反过来,科技与金融互为促进,通过科技手段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行业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一方面满足科技企业在开发、生产、市场运营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化、金融服务更加差异化。具体途径:积极支持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优质种源与新型农药领域,以及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融资需求,助力攻克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提质倍增。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债贷保全产业链融资支持方案,探索建立针对“卡脖子”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融资支持方案。梳理科技型企业“白名单”进行项目推荐,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精准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提升小微企业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是主要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赋能绿色金融服务,不仅可以拓宽金融服务应用场景和推进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创新,还能为绿色产业项目、绿色科技研发、绿色金融体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加快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聚集“天府粮仓”建设、“三品一标”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产业、支撑产业、应用产业、公园城市建设项目、乡村振兴建设及优化、绿色建筑和运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产业化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园区建设、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优势制造产业等重点领域,强化绿色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实践探索。

普惠金融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特殊群体,通过更丰富更多元的普惠金融产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具体目标为加大对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促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人员、困难大学生、新市民等重点群体金融支持,全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质效。

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关键环节。未来十年,我国第二、三支养老金规模预计将逐步累积到数十万亿元,届时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巨量、长期稳定的配置资金,这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居民养老财富的长期积累都具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意见》《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推动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和改版金融服务方式,加强对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促进养老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融合发展。

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血脉。数字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和其他数字技术手段来开展金融服务和交易的一种形式,是金融业与数字化相结合、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叠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金融业态,具有金融与科技的双重属性,其本质是金融,其依托的是数字支付、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促进创新创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驱动力。要大力支持完善以安全多方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要素平台和传输通道。要建立健全数字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实现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大力提升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和颠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抢占未来数字金融发展的技术先机和主动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数字隐私保护、数据跨境流动和数据存储等重点领域规则探索,积极就人工智能发展原则、数字伦理、数字贸易与数字关税规则等问题与世界各国开展深度合作,提升规则话语权和制定权,全面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四、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困难

一)新质生产力的特性带来的挑战

   第一,高投入与高风险。新质生产力往往伴随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但其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持。同时,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前景的不可预测性,新质生产力项目面临较高的风险。这种高投入与高风险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时更加谨慎,甚至可能望而却步。

第二,长期性与不确定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耐心的等待。然而,金融市场往往追求短期收益和流动性,难以与新质生产力的长期性相匹配。此外,技术创新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也使得金融机构在评估新质生产力项目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第三,无形资产评估难。新质生产力项目往往包含大量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秘密、品牌价值等。这些无形资产的评估难度较大,且其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量化。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或投资时,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评估和风险控制。

(二)金融体系的局限性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然而,银行贷款往往更倾向于支持成熟、稳定的企业和项目,对于新质生产力项目则可能因风险较高而难以获得贷款。此外,资本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项目的支持力度有限。

第二,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金融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然而,当前金融机构在服务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项目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例如,针对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较少,无法满足其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第三,信息共享不畅。金融机构在评估新质生产力项目时,需要充分了解项目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和风险评估等信息。然而,当前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增加了评估难度和决策风险。

五、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要充分发挥金融适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效用,重要主体在金融机构,但是单单金融机构发力还是不够的,需要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发挥金融的最大作用。

(一)对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一是加大前沿科技投入。企业应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投入,推动这些技术与企业生产、运营和管理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还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共享资源、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四是注重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让传统产业“焕然一新”,将其蕴含的新质生产力迸发。

第二,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产。企业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占战略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一是践行绿色发展战略。企业应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将绿色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通过开发绿色技术、推广绿色产品、实施绿色管理等方式,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二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消耗。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环保技术研发。针对环保领域的技术难题,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环保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强化人才储备,提升竞争力。科技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科技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持更高的竞争力。一是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应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企业应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结构,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通过不同领域人才的协同合作,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等方式,拓宽员工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第一,提升政治站位。金融机构需要充分体现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将金融投向与国家的大政方针高度融合,提升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力度。一是金融机构内部需要统一思想,形成重视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共识。二是单独考核。金融机构要将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作为考核事项,通过考核引导基层网点真正落实支持新质生产力。三是单列信贷投放计划。对于银行机构需要单列新质生产力的信贷规模和投放计划,确保全面满足、优先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信贷需求。

第二,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金融机构应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新技术渠道,建立统一化、标准化的金融行业数据体系,促进贷款、支付和投资等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扩宽数字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对象。

第三,重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人才引进。金融机构应高效引入懂金融、懂科技、懂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向我集聚、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提高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二是重视员工培养。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等单位的互动,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金融人才。三是打造金融人才创新合作载体。建设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等金融人才创新载体,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等金融人才合作模式,搭建金融领域高水平智库研究平台。四是持续优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软环境”:建全金融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激励奖惩等一系列全链条的用人机制,制定科学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激发金融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一是打造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匹配新质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助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二是创新风险金融服务新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企业面临的风险环境及风险特征的新变化,推动传统资本金融加速向风险金融转变。三是推动动产金融模式转型,适应数字、技术等新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企业中的主导引领作用,推动不动产金融模式向动产金融模式转型。四是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下企业从注重供应链到融入产业链的转变,打造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

第五,创新金融产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一是丰富担保方式。新质生产力企业普遍是轻资产企业,缺乏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物,金融机构应解放思想丰富贷款担保方式,一方面提升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探索推广专利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担保贷款。二是丰富线上产品。科技企业看中效率,金融机构也应打破传统丰富线上贷款产品,提高贷款申贷的便捷性和办贷的效率。

第六,减费让利,减轻新质生产力发展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金融的政治性,对新质生产力企业减费让利。一是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减免金融服务相关费用,如网银服务费、转账费等;二是为新质生产力企业融资承担评估费、登记费等;三是对新质生产力企业采用利率优惠政策,降低直接融资成本。

   (三)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建议

第一,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一是制定和完善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如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贷款、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降低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建立金融机构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奖补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

第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三,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同时,加强传统产业的科技赋能、转型升级,使之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老树开新花”。实践中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盲从跟风,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第四,加强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引导加大绿色低碳金融供给。一是加强绿色金融政策引导。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引导大型券商和商业银行参与地方碳市场交易,开发碳债券、碳期权和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向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保供和转型、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倾斜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多元绿色金融产品。

第六,建立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容错机制。一是建立新质生产力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让信贷人员敢贷、愿贷。二是提高金融机构新质生产力贷款的不良容忍度,适度监管力度。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