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报道

邛海湿地在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

发布:2016/06/13 16:11  作者:  编辑:车文斌  来源: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  阅读量:

  邛海,古称邛池,形成距今约180万年前。邛海之名,见于《汉书》:“邛都南山出铜,有邛池泽”;公园的每一角落,不仅繁衍和传承了浓浓的农耕渔家文化、生态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传承,是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灵魂和生命。


  邛海是四川省境内独自拥有的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是安宁河支流海河的源头淡水湖泊,也是全市75万各族群众的饮用水源地,是我国弥足珍贵的自然湿地,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类型,在重要基因资源保护和闭合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具有国家意义。


  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水面面积从34平方公里降至2008年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部分区域Ⅳ类,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外来物种入侵,邛海流域307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邛海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西昌城市饮水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邛海湿地资源丰富而独特,作为乌蒙山和横断山边缘断裂陷落形成的高原淡水湖泊,属安宁河支流海河源头,流域面积30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蓄水量3.2亿立方米,邛海具有供水、灌溉、调节气候、养殖、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是西昌城区40万各族群众的饮用水源地,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2013年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14年正式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2015年成为了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公园。


  邛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封闭与半封闭湿地类型,也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断陷湖泊湿地,是横断山区森林-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组合,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生态恢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国家湿地公园, 对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大的教育宣传意义。


  邛海以其独特的高原淡水湖泊和四季宜人的气候特征,成为“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经过多年恢复,景观优美、植被茂密,已形成众多动物觅食、繁衍的栖息场所,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怎样遵循和坚持“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理念、立足民族地区长远大计,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邛海生态环境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繁荣?


近年来,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领会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大计,高度重视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战略构想。把遏制邛海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邛海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快速应对新形势、新挑战,解放思想,立足优势,以科学发展观实施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快推进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中央、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持之以恒开展邛海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从2009年起到2015年底,累计持续投入40多亿元(含征地拆迁、安置、基础服务设施及湿地恢复工程等各项建设费用)实施了1-6期湿地恢复工程2万亩,实施“三退三还工程”(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以高原淡水湖泊自然湿地修复为立足点,坚持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遵循生物法则恢复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重点对入湖河流河口原生湿地植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以我国南方鸟类栖息地重建为特色,突出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完成了环邛海46 km的截污管网工程、湖滨带30余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最大限度恢复了湖泊湿地水域,为水鸟及其相关鱼类、昆虫、微生物的生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境。目前,邛海湿地和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邛海湿地的成功保护关键在于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并总结出20字的工作模式,即“立法保护、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科学利用”。


一是坚持立法保护,1997年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用法律法规规范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用科学的规划指导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勇于担当全力推动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市委、市政府勇于承担工程实施主体责任,调动各级、各部门投身融入湿地建设,有效发挥在各环节、各节点、各项重点工作中的主体、协调和引导作用,为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正向合力;四是坚持全民参与,群众的广泛支持极大地推进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在实施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扩大湿地面积,同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已累计搬迁邛海周边五乡一镇村民9000余户,3.8万余人,并围绕“恢复一片湿地,助推多项产业,造福全市百姓”的目标,按照“搬得出、住得好、发展得好”的要求,多渠道有效解决拆迁群众就业和长远发展问题,得到广大拆迁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湿地恢复建设顺利推进;五是坚持科学利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科学修复的前提下利用,同时注重湿地保护的可持续性、湿地的美学价值、湿地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已建成邛海湿地宣教中心、图片影像展厅、鸟类观测站等室内场馆,室外建设了湿地科普文化长廊、动植物观测区、LED显示屏、科普宣传栏、湿地各类科普标识牌。以展示环境保护、生态示范、生物多样性为内容,开展各种湿地科普活动。


  根据四川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高清晰卫星影像,开展邛海流域及邛海湿地恢复工程典型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显示,邛海流域植被覆盖指数从1989年的38.2%增大到2015年的45.8%,生态治理成效显著。2010-2015年间邛海恢复工程区内所有水田地表覆盖全部转换为湖泊水域,恢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保证了湿地的健康发展。


  邛海是国内弥足珍贵的自然湿地,湖面烟波浩渺,山光云影,一碧千顷,与西昌城市紧密相连,距离城区最近距离不足1km,实施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我国重要的高原淡水湖泊的保护,显著提升了主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质量,对提升西昌城市品味提高和改善西昌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邛海2014年国家财政部列入全国良好型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目录,2015年被国家环保部划定列入生态保护红线区。目前,西昌市邛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已被凉山州确定为生态文明试点改革示范。


  邛海生态环境得到较大修复,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步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邛海2012年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参展,被评为“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2013年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被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4年正式通过国家湿地公园验收,2015年被评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6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邛海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林业局将在“十三五”湿地保护中重点投入资金开展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


2015年1月协助香港凤凰卫视拍摄【“绿色梦”系列】五集系列节目,全面展示邛海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成果。2016年2月,邛海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推荐在人民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周刊》的《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四颗明珠》宣传报道,被誉为国内的“四颗湿地明珠”。


2016年4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同护一江水共建“绿长廊”】,对“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长江上游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功案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该节目被国家林业局领导和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既宣传了邛海湿地保护,又宣传了国家湿地公园,并要求全国的国家湿地公园向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学习。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