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老话题、老命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发展至今尚未完全破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发展县域经济还需要对县域经济进行再认识。
继上期刊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教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上)》专稿,提出“县域经济不等同于县级经济”“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发展道路”的两点再认识后,本期继续邀请戴宾教授坐堂本刊“专家智库”,与广大读者分享对县域经济发展再认识之三和之四。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至美茶园绿道
3.县域是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
按行政等级,我国实际形成了省、市(地级市)州、县、乡镇四级地方行政区划,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划有一定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与之相对应,并对其行政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省级行政区划面积大多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则达到数千万人。市(地级市)州行政区划面积大多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达到数百万人。县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尽管其面积最大的可以达到20.23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可以达到230万人,但总体而言县域行政区划面积和人口规模还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例如,河北省102个县平均面积140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2.1万人。浙江省34个县平均面积147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平均40.1万人。四川省114个县平均面积364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6万人。若除去三州地广人稀的县之外,四川其余的67个县平均面积只有195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67万人。114个县中有10个县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有29个县人口不足10万人。
这种有限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县域内自然资源、土地、人力以及市场规模都相对有限,其要素禀赋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水平不高,从而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约束。一方面,有限的地域面积使得县域内先天生成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有限,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较小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到县域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制约着市场规模的形成与扩大。尤其是人口规模大小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四川全省GDP超过200亿元的23个县中,百万人口大县就占了15个。而人口稀少的县经济总量大多不足1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有限的人口规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有限的地域、有限的人口、有限的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产业部门相对单一。受资源要素的限制和约束,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不可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难以拥有多个产业门类和行业,也难以支撑多个大的产业群体的发展。二是在供给——生产——需求的经济链条中客观上存在着两个断口,从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领域及其发展规模。一方面县域资源要素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之间存在极不对称的断口,即县域自身的资源要素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之间存在极大的非对称性。另一方面则是县域产出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断口;三是资源要素供求存在缺口。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要素之间存在缺口,主要表现为资金缺口、技术缺口和人才缺口。资本、人力、技术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资本、人力、技术属于可移动、可改变的区域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县域之外的区域获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县域产业的市场规模可以扩展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但与市辖区这样的城市地域相比,县域在吸聚资本、人力、技术这些高级要素以及拓展市场空间方面显然处于劣势。现实中,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地呈现出向城市地域特别是大中城市集聚的趋势,从而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支撑明显不足。
作为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很容易出现范围不经济的情形。即如果县域经济活动的范围过大,特别是所要发展的产业门类和行业过多,则可能因为受制于资源要素的有限性,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范围不经济。与此相反,如果县域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则可能形成相对较大的产业规模,培育出经济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总是要落实到县域的地理空间上,地域空间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条件约束。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考虑在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内拥有多少可供利用的资源要素以及有多大的吸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避免产业发展中的“小而全”现象和范围不经济。因此,专业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省区都将培育具有特色的专业县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一些县提出要培育形成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产业,大多脱离了县域作为一个有限经济地理单元的特性。事实上,一个县能够培育形成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力强的产业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对于那些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大的袖珍县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现实中,以一两个产业、甚至一两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群体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事例不在少数。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乡村音乐小镇一景
4.县域经济发展要着力三种经济形态
县是一种城乡混合、带有浓厚乡村色彩的行政地域,既有城镇,也包括大量的乡村地域。县域经济既有显著的乡村经济属性,也有一定的城市经济属性,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多种产业和行业门类 ,由此形成了城镇经济、集镇经济、乡村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三种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发展县域经济要以三种经济形态为着力点,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建构特色集镇经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县城作为一个县域的行政中心、人口中心和服务中心,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口规模,集聚了多种功能,更多地具有城市地域的属性。在我国,一些县城人口规模已可达到10万—20万人、甚至30万人以上,其经济活动更多地具有城市经济的属性,从而形成城镇经济的形态。县域城镇经济以县城地域为空间载体,以二、三产业为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支撑。做大做强县域城镇经济的重点和抓手是产业园区和县城。当今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以工业强县、富县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路径。工业经济属于城市经济,只有城市地域才具备支撑现代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才能够形成高效率的社会分工体系。就大部分县域而言,能够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地域就是县城。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以县城为中心做大做强以工业为主的城镇经济。
一是要以县城为中心实施工业集中布局,规划、建设、发展好产业园区。工业的发展需要形成空间集聚,需要一定发展平台的支撑,这个载体和平台就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现代工业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吸纳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集聚、促进技术创新、推动集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产业园区也就成为县域推进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抓手。目前,四川114个县中已有63个县拥有省级开发区,其余的县也有若干市级、县级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县域城镇经济要以这些产业园区为重点,促进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合理地引导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吸引企业投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做好生态环境的控制与保护,强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要提高县城的建设发展水平。现代经济是城市与产业的有机复合。工业的发展需要城市为其提供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城市需要工业为其提供服务对象和服务市场。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作为载体和依托,产城一体、有机融合。做大做强县域城镇经济需要进一步提高县城的集聚规模,包括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提高县城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城镇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形成对工业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产业园区要与县城保持合理的空间尺度,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在空间上相互适应、有机结合、融合发展,既不能太近,更不能太远,以使产业园区能够得到县城基础设施的配套支撑和高端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县城能够有效地吸纳人口、增加服务对象,提升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建构特色集镇经济。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大多存在相当数量的集镇,包括建制镇和一般乡镇。与乡村相比,集镇是一种发展和进化了的更高层级的聚落形态,具有一定的城市属性,但集镇在经济形态以及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方面与县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集镇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纯粹的乡村,而是兼有城乡二者的特点和功能,其经济形态也既不同于城镇经济,也有别于纯粹的乡村经济。集镇经济以建制镇和一般乡镇实体地域为空间载体,集聚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县域经济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我们通常所说的乡镇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既包括了集镇经济,也包括了乡村经济,但在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二者还是有别的。将集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合理地区别开来,有利于深入认识发生在县域范围内的不同经济活动的特征,更有助于科学地推进县域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当前,小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途。小城镇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独特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道路,这已经是一种共识。特色镇建设在我国由来已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发展较好的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生态等特色镇,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特色镇建设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并未完全破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以往的特色镇建设实际上是着眼于包括集镇和乡村在内的整个乡镇全域,是推进行政意义上的乡镇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从而忽视了集镇经济与乡村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区别以及各自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特色小镇建设集中在了1—2平方公里的集镇实体地域,着力发展有特色的工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同时引进植入金融、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完全有别于乡村经济的相对独立的集镇经济形态,现代产业“特而强”、城镇功能“聚而合”、集镇形态“小而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当将集镇经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加以认识,建构特色集镇经济。四川是我国小城镇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的省区,集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更需将集镇经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加以培育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乡村经济发展有别于城镇经济和集镇经济,其经济活动分布在广阔的乡村地域,以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为主,兼有旅游等其他经济活动。在县域范围内,乡村用地占80%以上,因而乡村经济是县域最为传统和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形态。在现实中,尽管以农业为代表的乡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不高,但在为社会提供农副产品、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就业、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仍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仍然不可忽视。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以农业为基本产业活动的乡村经济,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业经营者队伍,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虽然存在着城镇经济、集镇经济和乡村经济三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着力点,但不同的县域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类型多样、千差万别,其县城以及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集镇的数量以及规模、农业发展条件各有差别,因而不同县域城镇经济、集镇经济和乡村经济三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潜能以及由此决定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需要立足于县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处理好三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关系,培育形成县域经济的主体经济形态。
四川理县打色尔寨 谢晓庆 岳云刚 摄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戴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