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5期

【调查研究】昆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析

发布:2024/05/06 16:33  作者:李琼 杨宇博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5月  阅读量:

[摘要]  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丰富,发展模式多元,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总体发展质量不高、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生态环境压力大、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待完善等问题,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优化保障措施,以推动昆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农耕文化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昆明市政府研究室统筹的市级部门重点课题“昆明市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昆研〔2023〕4号)

[作者单位]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常态化的休闲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步提升。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探索昆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对于昆明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发展现状

 

近年来,昆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型”“企业主导型”“能人带动型”“新村民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全市先后创建了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云南旅游名镇、20个云南旅游名村、20个市级乡村示范村。二是推出了一批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1条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市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7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三是富民增收效果明显。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带动了特色种养产业发展,还激发了村民创业发展活力。四是提升了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

 

存在问题

 

总体发展质量不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很多乡村旅游仅停留在简单利用资源方面,大多村落的产业项目比较分散,缺乏产业间的协同配合,相关企业各自为政,景区关联性低,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规划和集产业、销售与游玩于一体的旅游链,游客停留时间短。另外,乡村旅游相互模仿的现象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难以形成核心吸引力。

 

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一是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连接景区的道路建设滞后,偏远地区路况复杂,乡村旅游景点之间的城乡公交相对较少,游客出行不方便。同时一些景区配套设施跟不上,停车场、景区观光车、旅游厕所、休息区等设施不足,环境卫生条件差,游客体验感差,复游率低。二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大部分还是当地村民,服务意识薄弱、能力不足,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带来生态环境压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固塑废弃物,容易造成水体、土壤和植被的污染。大量交通工具的使用、餐饮企业的油烟排放等会影响大气质量,娱乐场所、设备的运行以及大量游客到来会造成噪声污染。同时,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盈利目的性过强、过度商业化,导致乡村的自然景观被破坏,造成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流失,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当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农民自主经营、外来投资等。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项目容易引发征地补偿分配问题;农民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项目因为产品同质化问题导致恶性竞争;外来投资以“园区+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和雇佣农户的方式,与农户形成租赁和雇佣关系,但这种关系容易导致农户归属感不强,没有体现“联农带农富农”。同时,农户没有参与入股,没有利益分红和二次分配,导致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识不强。

 

保障措施不完善。一是发展资金不足。昆明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欠缺,更多发展资金投向了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项目,扶持资金口径和使用不统一,导致财政资金投入无法覆盖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企业缺乏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导致乡村旅游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品质难以提升。二是项目用地难。在乡村旅游项目中,传统整片式供地方式由于项目占地较大、用地多、容积率低,以及农转用、占补平衡指标等问题,使项目难以落地。三是人才支撑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本土人才培育不足,导致一些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处于低水平,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对策建议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乡村旅游品质。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变“单干”为“组团”发展。对资源禀赋相似、地域相邻的村落,探索乡村连片打造方式,实现产业联动、产品互补、市场共享、客源互送的发展模式,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快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探索打造民宿集聚区、乡村休闲度假集聚区、乡村生态旅游集聚区、田园农耕体验集聚区、特色餐饮集聚区等,推动产业集聚化、集群式发展。三是加强农文旅产业融合,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文化传承和保护,维护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出台乡村旅游服务标准。要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安全和行业管理等方面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二是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实施企业服务提质行动,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出台优惠政策和纾困措施,扶持培育乡村旅游骨干企业。深化“体检式”暗访检查,严厉打击乡村旅游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机制,提升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确保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交通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在乡村旅游景区之间开通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提升交通便利性。开展“微创意、微改造”,促进“精提升”,推进景观提升、环境优化和服务提升,实现“小投入、大成效”。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智慧化服务和体验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

 

强化绿色理念,把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一是政府要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强化动态监督。二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升民众环保意识。政府部门要组织企业学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要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三是发挥民间力量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监管。成立村级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由村“两委”、志愿者、村民代表组成,推动协商化解环保纠纷。同时充当环保理念宣传员,让绿色环保成为村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效益。一是构建主客共享生活新空间。游客是到访者也是回归者,应该坚持互融共建共享,找到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鸣点。比如无差别开放戏剧场、菜市场等村民生活和公共休闲空间,让游客能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的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对话机制,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中,从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享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回报。

 

优化保障措施,强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支撑。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享有薪金、租金和股金等长期稳定的收益回报。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政策,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探索“新村民”认领老屋模式,引入“新村民”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三是加强人才引育。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吸纳。根据发展需求实施“灵活引才”,特别是经营管理类优秀人才。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推介会等旅游活动,吸引省内外专家学者到昆明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指导。此外,加强相关政校合作,做好人才输送、对口培养帮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乡土人才培育。要注重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养和能力提升。将“乡村CEO”培养扶持纳入主流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乡村CEO”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