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十二期

【典型案例】乐业安居 屏山传来脱贫奔康幸福歌谣

发布:2020/12/07 22:28  作者:潘兴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12月刊  阅读量:

宝屏山西面是屏山县,自古为古蜀国和古僰侯领地;金沙江与岷江穿境,隔江遥望云南。


这里地处四川省南缘,是宜宾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除了山高路远、地处偏僻外,屏山县也曾为支持全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而放缓发展速度,近半数乡镇淹没,动态移民近6万人,脱贫任务繁重、发展压力巨大。


2014年,屏山全县有贫困村78个,贫困村占比28.5%;贫困户1060138914人,先后经过建档立卡“回头看”、“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等动态调整,锁定贫困户1074242819人,贫困发生率15.8%。经过七年精准扶贫,屏山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动态调整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7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乡镇“三有”全部达标。


201912月,屏山县贫困县脱贫退出被第三方评估为“贫困发生率为零、无错退、无漏评,群众认可度99.89%”,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2020218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屏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 山明水秀的屏山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png    

山明水秀的屏山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让资源禀赋发光发热


高山茶产业是屏山县脱贫奔康“六大产业”之一,也是涉及范围最广、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一项。如何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川茶体系内找到特色定位?240平方公里的土地给出了答案。


2014年,屏山县为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而进行调查勘探,发现县里老君山周围的龙溪、太平、夏溪等7个乡镇分布有2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该县果断提出“绿色屏山、产业屏山”目标,通过发展富硒绿色产业,推动全县的脱贫奔小康。


“在这些地方种植的茶叶、白魔芋、水稻等产品富硒比例较高,具有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前景。”据屏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硒是人体必需且稀缺的微量营养元素,富硒农产品的经济价值通常是同等普通农产品的210倍。


2020226日—424日,在屏山县为期两个月的春茶采摘期,海拔1200多米的大乘镇岩门村茶叶基地里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炒茶机的轰鸣声持续不断。


村民肖志珍每天天不亮就和姐妹们到茶园里采摘,大家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谈天,一天能挣100多元的工钱。肖志珍告诉记者:“除了上山采茶,我们还加入了专合社学种茶树,年底还收分红,这些都是钱呢!”


像肖志珍这样靠茶叶增收的村民,在当地占了大多数。据屏山县岩门秀芽茶业负责人介绍,公司现有富硒茶园基地4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乘镇的岩门村、双峰村、新华村、公平村、正直村5个村,带动了周边乡镇的200多户贫困户、近5000名茶农增收致富。专合社发挥引领作用,与茶农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还对口帮扶了117户贫困户。


据统计,在春茶采摘期间,岩门村茶叶基地每天用工最高可达400多人,茶农除了采茶的劳务收入外,专合社还按市场价格收购他们采摘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鲜叶,采得多的茶农每天卖鲜叶就能赚400多元钱。


“种茶就像种下‘摇钱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我家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近10亩。”魏文学一家曾是大乘镇双峰村大林组的贫困户,妻子王之福因右手拇指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这几年大乘镇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魏文学也将家中的近10亩土地入股到岩门韵绿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全年在合作社务工,顺利脱了贫。


2019年,魏文学在茶叶专合社的务工收入近1万元,投产的茶园鲜叶收入2万多元,加上种金银花和专合社年底的分红,一家四口人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


七年的时间里,屏山县通过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成片规划、连片建设、集中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三带六点”茶产业布局;同时立足240平方公里富硒区、700平方公里足硒区做文章,狠抓富硒绿茶、生态抹茶、安吉白茶发展,丰富屏山茶产品种类,屏山茶正逐步走出宜宾,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


2019年,屏山县实现毛茶产值9.96亿元,茶农人均增收534元。目前,屏山县已有万亩以上茶园的乡镇8个,茶叶年产量15000吨、产值达20亿元。


除富硒茶叶外,屏山县为避免以单一产业应对市场风险,同步在富硒区的乡镇发展富硒水稻、富硒魔芋、富硒竹笋等经济附加值高、市场认可度高的农业作物,预计2020年总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8万亩,产值40亿元;富硒白魔芋10万亩,产值5亿元;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产值2亿元,打造为宜宾茶园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县和西部生态富硒茶产业化发展示范县,带动3万余人致富奔康。

 

1 四川省屏山县富硒茶产业蒸蒸日上 曾忠摄.jpg    

四川省屏山县富硒茶产业蒸蒸日上 曾忠摄    


“山海”协力下的新天地


2017年,一份《浙江省海盐县—四川省屏山县20172020年东西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合作协议》,让两地紧紧相连。


按照“屏山所需、海盐所能”的原则,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对接所需、互予所能。其中,一个产业园的出现,为屏山加速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动力。


如今,在屏山县城60米宽的江北大道上,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格外醒目。园区中的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原是浙江省嘉兴市的规模企业,董事长董坚强告诉记者:“我们在屏山投资28.9亿元,引进最先进的涡流纺设备500台套,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涡流纺项目。”


20204月,疫情阴霾稍稍散去,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的涡流纺车间里,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流水线上忙碌,一切井然有序。


工人唐凯曾是屏山镇的贫困户,今年26岁,此前一直在家务农。通过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招工,唐凯经过简单的技能培训,进入厂里成为一名操作工人。“不仅能解决食宿,每月最低还能领到4000元的收入。”唐凯说,她以前在家只能做家务,现在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家人,“虽然我已经脱贫,但我会努力工作,好好挣钱,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另一边,涡流纺车间的负责人蒲燕就是宜宾本地人,过去一直在嘉兴从事纺织工作,随着宜宾天之华开建,便被公司派回负责管理。回忆起这段经历,蒲燕感慨地说:“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做纺织工作,收入待遇也是一样好。”


蒲燕介绍,公司在屏山县的一期项目第一批56台涡流纺纱机已于20197月正式投产,第二批56台涡流纺纱机正在陆续安装。涡流纺纱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用工省的特点,加上配套的自动打包机,生产出来的纱线通过流水线直接自动打包进入运输环节。整个流程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不高,贫困户和普通务工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胜任。


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绿.jpg    

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绿    


据悉,涡流纺纱机是目前世界一流的先进纺纱设备,纺纱速度是普通纺纱机器的20倍,一台设备一年可纺纱450吨。


2017年以来,海盐县持续指导屏山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嘉兴、宜宾两市出台《加快纺织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共谋产业政策,共用招商渠道,共建入驻门槛,共优项目服务。通过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的带动,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已经吸引浙江浪莎、金华润厚、萧山林芬等24家纺织企业落户;签约纺纱产能377万锭、纺丝9万吨、织布1亿米,服装3000万套、产业用纺织品4万吨;签约总投资141.3亿元,预期产值211.2亿元。累计吸纳就业3200人,其中贫困人口800余人。

 

纺织工人在仪器上操作.jpg    

纺织工人在仪器上操作    


重视少数,赢取先机


在如今的屏边彝族乡,各村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房屋整齐错落,黄梁黑瓦的民族风情浓郁,墙边绘有彝族特色的纹饰,浓厚的文化氛围透出幸福生活的意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是屏山县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性指标。


屏山县委书记廖文彬说,屏山始终坚持把解决彝族同胞安居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让彝族同胞“愿意搬”“住得进”“稳得住”。


在搬迁前,屏山县主要的彝族乡通过选配彝族干部当翻译,破除语言交流障碍,借助彝族家支力量,打通群众思想“瓶颈”,并严格按照“安全至上、适应发展”的原则,围绕“住房高质量、地质有保障、产业可持续、设施易配套”四个核心要素进行选址,确保群众愿意搬。


同时,屏山县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地灾点搬迁、“七类群体”建房等各项政策,采取“宜散则散”与“宜聚则聚”相结合、科学集中聚居安置与统建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强化配套基础设施,新建硬化公路43.1公里、安全人饮17处、防洪堤3公里、桥梁7座。


2020年,屏边彝族乡已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成聚居点6个,累计发放补助资金651.7万元,危房改造322户、加固21户,于201910月全部搬迁入住,一举解决了4101973人的住房安全问题。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工作的展开,屏山县脱贫攻坚即将迎来最后的考验。廖文彬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普查结果将决定屏山追赶发展的起跑线,全县要全面准备,深挖普查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和环节,把决战路上的一切山头全部拿下、一切堡垒全部消灭、一切难题全部清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5 屏山县清平乡龙宝村新建聚居点.JPG    

屏山县清平乡龙宝村新建聚居点    


本刊记者 潘兴扬

(屏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