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3期

【调查研究】秦州区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发布:2023/03/06 14:56  作者:姜燕飞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着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针对秦州区农村地区环保设施不健全、环保宣传教育欠缺等问题,要结合实际做好规划,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机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

[基金项目]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列科研基金项目(No.GSLY2022-B14);甘肃省教育厅教育科技创新项目(No.2022B-356)

[作者单位]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目标,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关系农村居民利益,也是城市居民的需要,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没有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农村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不只影响着农村的生产生活行为,更是和城镇发展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都是通过大气或者食物影响到城镇居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满足农村的需要,也是满足城镇和整个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美丽中国远大目标的重要抓手。

 

把握改善农村环境的要义

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求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需要。在“三农”政策的多年持续支持下,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大部分农村实现了乡村道路硬化、通水通电,居住环境不断优化。但仍然有一些乡村因地理条件差、政策难到位、农户综合素质低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同时,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过去粗放低效野蛮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农村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结秦州区生态环境保护经验

秦州区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是伏羲、女娲、轩辕的出生地,故有“羲皇故里”之称。同时,秦州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丰富的水、矿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州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4万户实施“三改一补”,关停“土小企业”36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使得河湖“四乱”问题、城区黑臭水体、农村污染源等专项问题整治成效显著;推行林长制,实施南北两山深度绿化和两个百里生态示范长廊建设,完成植树造林1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大力实施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万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成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3座、垃圾压缩站11座,生活污水处理站24座,新建镇村公厕500座,改造户厕4.9万座,创建省级清洁村庄225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6个,区级示范村81个、整洁村339个。

 

正视秦州区生态环境问题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农业生产大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象特征导致秦州区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加之工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城乡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农村地区环保设施不健全。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秦州区实施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对生产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调查发现,在秦州区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虽然张家沟村、石马坪村、暖河湾新村等建起了环卫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垃圾处理,贾家寺村、皂角村、西十里村等少数村庄也设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场,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比如,杨家沟村和董家坪村没有垃圾处理场,仅靠小型垃圾桶供两村使用,经常出现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成堆现象,甚至因处理不及时而使垃圾流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同时,秦州区大多数村庄生活用水没有安装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流入地面或河道,直接污染了河水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一到夏天恶臭难闻,极大地影响村民居住环境。而青杏沟村和徐家山村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点,村民直接将垃圾焚烧、随意丢弃、掩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两村村民的生活方式落后,均采用烧炕和煤炉方式生火做饭、取暖,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缺乏环境保护投入和宣传教育。近年来,国家为支持“三农”发展,积极实施生猪养殖补贴和粮食种植补贴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秦州区农户种养业多数保持原有分散、粗放的生产方式,不仅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而且排污设施差、监管不到位,导致国家补贴政策对农户环保行为引导作用效果不佳。农村粗放低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化肥的大量使用、垃圾的随意处理等问题都给乡村环境保护带来艰巨的挑战。

 

究其原因,除了乡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以外,宣传教育不力、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重要因素。调研发现,由于青壮年进城务工,使留守乡村地区的农民逐渐老龄化,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不会认字、不会写字。而基层政府部门在农村环保宣传中多数采取发放宣传手册、挂宣传横幅的方式,几乎没有组织村民现场讲解,也很少在农村举办让村民喜闻乐见的环保宣传活动。大多数农民是通过观看环境保护公益广告、收看电视节目等渠道来获取对环保的认知,尽管有些村庄也会通过广播向村民宣讲环保知识,但是由于农民日常生活繁忙,一般关注到的内容十分有限。

 

探索秦州区生态环保优化对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机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设施。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更加美好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农户心中,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在村中增加垃圾桶数量,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并设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点和垃圾回收车。同时,在田边设立有害垃圾回收箱,用以收集化肥袋子和农药瓶子;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分类处理好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政府要建立污水排放系统监督管理机构,引导督促农户遵守污水排放规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针对目前农村地区大都采用烧炕、煤炉方式生火取暖造成大气污染的问题,要在城乡结合地区加强天然气和电能改造,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新型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提供基础保障。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环保宣传教育职责,针对农村现状和农民接受能力,结合实际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村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在宣传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印发宣传手册、拉横幅外,还可以通过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在帮扶过程中一对一、面对面宣讲,以通俗易懂的话让农民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实践中,也可以通过举办让农民喜闻乐见的坝坝会、演唱会、电影观看、知识有奖竞猜等生动灵活的方式,激发农民了解环保知识、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此外,还可以录制环保小视频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在村里公共墙壁手绘环保图画,既形象地宣传展示了环保知识,也增添了乡村的风景。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