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7第五期

精准识贫 扶志扶智防返贫

发布:2017/08/02 10:56  作者:车文斌  编辑:卢锦根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7年5月刊  阅读量:

精准识贫 扶志扶智防返贫

专访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顾问、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胡代全

 

  四月初,蓉城。虽时有阴雨,但晴和渐至。浣花溪与百花潭,胡代全教授与诗意相伴而居。也许是长期从事研究的缘故,胡代全住在诗意里,每每思考的却是颇为现实的时政大事。作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顾问、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胡代全还长期关注着县域发生的点点滴滴。


胡代全在课题评审会上.JPG


专家名片 胡代全


  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决策咨询委社会发展组副组长,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顾问,严谨治学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国家政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撰写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政策研究文章。

 


  “为使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指示落实到位、取得更大更好成效,必须在扶贫思路、精准识贫、扶志、扶智以及建立防止返贫措施等方面下一番工夫。”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代表团所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要精准,这是我在湖南考察提出来的,到人到户到村,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当下,脱贫、扶贫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要务,成为2020年前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在四川全力冲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的进程中,要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当代县域经济》就此专访了胡代全教授。


  记者: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事业已进入了攻城拔寨的攻坚期,尤其是“精准”,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点,前期的扶贫工作在这方面摸索了相当多的经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准”二字呢?


  胡代全:我们要做到三个方面的“精准”。首先,要精准厘清扶贫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以需要首先把扶贫的思路搞清楚。从思路方面考虑:一是扶贫对象的精准层面,是到村还是到户?纵观过去的扶贫经验,应该精准到户。精准分析每个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根据不同至贫原因制定不同扶贫方式、政策及路径,做到一户一策、一方法。二是扶贫措施不能搞成权宜之计。不能仅仅针对2020年全面脱贫,还有考虑在脱贫基础上奔小康问题;只有脱离权宜之计的扶贫,才能防止2020年后返贫。


  其次,精准扶贫必须精准识贫。精准识贫,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贫困标准,对管辖内的城乡居民逐户对号入座,不漏掉一户真正的贫困户,也不让非贫困户进入扶贫名册。现在有人开宝马住廉租房,有人将廉住房按市场价转租,也有人死爱面子不愿申请加入贫困户行列。如此现象,大多与未能精准识贫有关。只有精准识贫,才能保证把扶贫的物力、财力以及干部的精力全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确保精准扶贫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三,要精准选择扶贫项目。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和产品选择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思想方法上,破除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动态地分析某个产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即需要按照价值法则对市场进行细分,特别不能忘记产品的价格是随市场波动的,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记者:精准选择扶贫项目是很多县域感到迷惘的地方,也是其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如何才能精准地选好项目呢?


  胡代全:为确保扶贫项目的精准,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扶贫项目不搞同质化。项目的同质化必定带来产品的同质化,而产品同质化必定是产品的烂市,上个世纪8-90年代四川农村出现过的盲目种亚麻、盲目种桑养蚕,结果亚麻和蚕茧过剩,农民挖麻砍桑树。上世纪同质化的错误似乎没能引起足够重视,比如本世纪初始的退耕还林工程,普遍、大量地种竹子,但竹子的综合开发没跟上,有的地方已经有农民开始挖竹子。过去的教训不能忘记,类似的错误不能重演。农民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扶贫攻坚任务也不允许折腾。


  二是到市场上去选项目尤其是产品,确保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产品要有经济效益,能够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收益,必须得到市场认可,而非首长认可。真正用市场细分法则选择的扶贫项目、产业及产品,才会有可持续性,才会不断地给生产者带来丰厚收益。近几年,许多地方的扶贫项目,雷同的多,差异化的少,比如水果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法则,静止地看待某个产品的价格。


  三是尊重科学、遵循客观规律。种养殖项目的选择必须尊重科学和遵循客观规律,优质农产品(包括果品)生产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顾土壤、气候条件盲目跟进,往往事与愿违,导致好事办砸。比如猕猴桃的种植就有严格的海拔高度,低了会发生病害,高了会被冷冻死。


  记者:您很看重个人脱贫志气与志向的问题,曾多次在相关的专家研讨上提出。在扶志方面,应该怎么做?


  胡代全:扶贫先要扶志。扶贫现实中已经显现出不少身强力壮者摸准了政府脱贫攻坚的思路和脉搏,以贫穷自居,躺在政府扶贫政策上,不思进取,懒惰成性。应该鲜明提出扶贫不养懒,坚持扶贫先扶志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扶贫先扶志符合中国共产党一贯提倡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延安精神。把扶志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第一举措,广泛开展励志教育,激励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为配合扶志,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少包揽,比如把过去的“以工代赈”引入扶贫工作,让受扶者参与扶贫项目建设。到扶贫地的社工、义工的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借鉴 “以工代赈”办法。


  记者:除了扶志,您对扶智也看得很重。四川在扶智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工夫?


  胡代全:扶贫还必须扶智。把扶智作为扶贫载体。志气还需智力和职业技能作后盾,所以扶志后还得扶智。所谓智力扶贫,即把教育纳入精准扶贫内容,加强智力扶贫力度。川东农村老百姓说:力大养一人,智大养千口。知识和智力可以更有效、更持久地改变其命运。


  所以,智力扶贫、即教育扶贫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把教育列为扶贫的主要措施,努力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把9+3”从藏区扩展至整个贫困地区;把汉语教育列为民族地区扶贫内容,甘阿凉三州提出全域旅游,从项目角度看,是一项极佳的脱贫奔小康项目,这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在语言,对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汉语教育,解决少数民族同胞在经营中的语言障碍。


  此外,还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工作。职业农民分三类,一是生产经营大户,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等;二是农村发展带头人,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等;三是技能服务人才,如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水利员、信息员、园艺工等。


  记者: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胡代全:建立切实有效的防止返贫机制、措施、办法。民谚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把防止返贫举措纳入精准扶贫内容,才能防止扶贫工作的权益之计,防止扶贫中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农村因灾、因病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尤其目前这种赶任务地扶贫,难免不出现疏漏,加之未按照市场细分法则上的一些农业项目,现在已经显现出产能过剩苗头。加之一些不可预测因素,脱贫后的返贫会有不小数目。


  脱贫后如何确保不会返贫,确实需要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完备的、切实有效防止返贫的机制、措施、办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建议把大病统筹、防灾减灾等的社会保障和保险作为制定防止返贫机制、措施、办法的重要内容,纳入精准扶贫工作,统筹考虑和布局,做成一篮子精准扶贫计划。


(本刊记者 车文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