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7第五期

把握核心规律 践行空间理论

发布:2017/04/30 12:23  作者:谭臻  编辑:卢锦根 车文斌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7年5月刊  阅读量:

把握核心规律 践行空间理论

新常态下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核心规律,务实践行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经济、自然、社会

三个核心规律要准确把握  


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要想发展好,就要讲规律。城市化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城市发展除了遵循区域理论等一般规律外,还需要对中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有科学把握,在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征程上遵循发展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引领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核心规律。


——必须坚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就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树立新的改革坐标。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发展要获得强劲动力,就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清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突出问题,释放改革红利,焕发企业和社会活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科学认识把握经济规律,自觉尊重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实现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必须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就要求我们痛定思痛,在城市发展上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城市发展的物质成果中共享城市发展的生态成果,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发展。


——必须坚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坚持共享发展,让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样的发展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软硬并举”,将更大的精力用在促进公平正义、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动态把握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平衡点,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得实惠,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发展中的“人”字写得更大,推动城市包容性发展。


主体、独特、开放、潜在

四度空间理论须根本遵循


在城市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出现了区域理论、城市进化理论、交通通讯理论等一系列有价值、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对推动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步入城市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城市发展的地理空间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支撑一个城市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已成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这当中最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当属“田园城市”理论、“中心地”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由点到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等。融合运用这些理论,打造城市发展的“四度空间”,有利于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必须充实主体空间。主体空间拉开一个城市的骨架。我国城市的主体空间已见端倪,然而一些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主体空间面临着不断完善、改造甚至再造的需要和可能,存在很大的空间演化潜力。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主体空间没有完全定型,空间规模及其相应的功能空间、虚实空间、序列空间、静态与动态空间有待调整、转换、充实和完善,在其主体空间规模的范围内尚有很大的空间发展余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主体空间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价值和效能,建立每个城市自己的城市主体空间形象,从而真正发挥和增强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应当在充实主体空间上做文章,努力提高空间利用的质量、性能和效果及其规模效应。


——必须保护独特空间。独特空间彰显一个城市的灵魂。其存在的意义、价值和魅力是巨大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城市独特空间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


自然的山水空间是城市之母,历史的人文空间是城市的根。山水空间和人文空间,往往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风景景观空间、传统文化空间、自然与文化的交融空间,具有地方性、惟一性、独特性、罕有性、垄断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其空间表现形式及内涵是因城市而异的,各具天赋,各具禀性,各具形象,表达着各自城市的重要特色,并具有各自让人回味或探索的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历史记载、名人典故和文化渊源等,是其他城市难以移植、模仿和克隆的个性空间,对于城市中这样的特殊空间,必须给予极大的重视和保护,加倍珍惜,不允许任何破坏、污染和恣意地改造。


——必须留足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展现一个城市的活力。城市空间是由以建筑为主的实体空间和开放空间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开放空间是指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空间之外的开敞式、融于自然的、具有公益效益的绿色空间。


开放空间是城市里具有功能作用的必须有的空间,不是可有可无和无关紧要的闲置空间和多余空间。然而,相当长的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和水系被视为弹性空间和可以被蚕食侵占的空间,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高额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和水系仍然遭受着锐减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园林绿地和水系不受侵犯,而且应当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决策中留足应有的开放空间,包括点、线、面的园林绿地系统、水系和广场、停车场以及城市道路网络用地等。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园林绿化、水系、道路广场等建设明显不足,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今后必须要在留足开放空间上狠下功夫。


——必须挖掘潜在空间。潜在空间延续一个城市的生命。城市空间不仅指地面空间,还应当包括地下空间,或称为隐蔽空间。


我国城市的潜在空间,除地下空间外,还有城市里的荒山秃岭、煤矿城市的塌陷区、废河道、沙碱地、荒芜的土地、不能耕种的土地和采石场等,可以称之为城市里的劣势空间,或称之为闲置空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就要想方设法开发利用这些廉价的土地,或辟为公园绿地,或引水成水面,或利用坑坑洼洼、峭壁陡岩、沟壑洞穴加工为城市景观景点,或经过地基处理搞房地产开发,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就一定能变无用空间为有用空间。


规划、生态、同步、管理、全面

五个方面推动实践运用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在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妥善平衡和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共性问题看,推动“空间理论”在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和运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着力提升城市科学规划水平。要有效控制城市这个大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研究制定一个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体系,将城市产业发展、交通网络体系、城区功能布局、地下廊道建设等多种规划综合研究,确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要求和综合策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制定、决策、实施的落实机制。只有以科学的规划为龙头,城市才可能从总体上实现有序、有效、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内外许多发达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更深刻地包含着质态的变化、资源的重组、体制的更新、机制的完善、流程的再造、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每个城市都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坚定发展定力,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首要前提,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改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如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根治以上问题,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环保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统筹协调新旧城区同步发展。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新城开发,另一个是旧城改造。城市正是在旧城不断改造与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要把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新城开发带动旧城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过度集中的人口要疏散,不宜布置的工厂企业要迁出,不足的公共设施要增加,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协调互动,可以适当弥补旧城改造的资金不足,实现总的效益平衡。


——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应注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要确保管理依据的法制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性质是行使公权力的公共管理,要依法依规进行。有条件的大城市要注重运用地方立法权,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框架。二是要实行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城市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大事项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减少社会矛盾。三是要提高管理行为的精细化。先进城市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更新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如建立数字城管监控指挥系统等),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四是要做到管理理念的人性化。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可能地为全体市民提供周到、便利、安全的各种公共管理服务,尤其要对困难群体提供特惠性管理服务。在许多先进城市的街头,举目可见轮椅通道、盲道等助残设施,无不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作者:谭臻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