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8第七期

【调查研究】山区乡村振兴的汉源经验

发布:2018/07/01 11:49  作者:四川省社科院课题组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8年7月刊  阅读量:

四川省汉源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探索实践,有效破解了山区普遍面临的人走、地荒、钱缺的瓶颈性矛盾,乡村发展呈现出蓬勃兴旺的繁荣景象。在山区乡村衰退普遍且相对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汉源极具影响力的乡村繁荣现象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1 汉源县新县城—萝卜岗.jpg    

汉源县新县城—萝卜岗    

 

汉源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汉源的乡村发展创新性地破解了农业农村衰退、发展要素缺失、政策支撑乏力等深层次难题,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89元增长到2017年的11202元,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65454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2774人。


——以本土化核心农民为主体。一是壮大产业“留才”。因地制宜发展甜樱桃、金花梨、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66万亩,让农民能够通过就地发展产业实现“以地增收和在家增收”。二是出好政策“引才”。对初次进行农业创业的农民一次性给予3000元补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担保贷款,并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服务专家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加强培训“育才”。大力开展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三年来完成劳务品牌培训470人,职业技能培训4324人。


——以合作化生产经营为关键。一是特色经济环线“连产业”,针对特色产业根据海拔高度不同垂直带状分布、单一主体规模小而区域整体规模大的特征,通过县上建大环线、乡镇建中环线、村社建小环线、户户建连接线的方式,将分散的产业串联成带。二是新型经营主体“聚小农”,通过建立“公司+农户”“专合社+农户”和家庭农场引领带动的小农合作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众多小农户形成区域性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6家、合作社854家、家庭农场362家,带动全县近8万农户。三是创新扶贫机制“带增收”,采用“专合组织+贫困户”“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利用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增收。2017年全县产业扶贫资金3348.79万元中的1644.25万元用于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879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 145.39元。


——以规模化小农服务为特色。一是生产管理服务,通过做大汉源县大坡顶植保专业合作社等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农资统购统销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11个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构建“专家+农技人员+农村技术能人”三级技术服务人才体系,社会化采购土专家、田秀才定点服务小农生产。三是品牌塑造服务。鼓励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大力塑造公共品牌。目前全县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5个、面积26万亩,打造“阳光汉源”“汉源红”2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超过7亿元, 椒农直接增收超过1.5亿元。


——以特色化产业融合为突破。一是立体循环。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林下种养殖等循环发展模式,因山就势打造“稻-蒜-果”立体农业。二是农工互动。围绕黄果柑、苹果等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围绕花椒等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农旅融合。依托产业形成三强村“花海果乡”、前域社区“鹤舞田园”、同心村“万亩樱桃”等大地田园景区,通过建设“百里花果长廊”将单一的节庆短时农家观光休闲发展为四季风情农家体验度假。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全县近13万农民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四是农商结合。依托花椒产业打造天府商品交易所汉源花椒交易中心,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成功申报省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县,累计建成电商支撑服务企业15家、电商网点352个,覆盖全县90%的乡镇和85%的行政村。


——以精准化政策引导为支撑。一是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设立5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奖励扶持范围涵盖基地提升、产品营销、农旅融合和品牌创建等各个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近三年累计扶持农民新发展经果林27万亩。二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除救灾救济资金、民政优抚资金和农民直接补贴资金不整合外,其他产业类、基础设施类和培训类资金一律纳入整合范畴。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业产业三个“三年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三是撬动金融资本支农。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财政筹资600余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等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支农力度。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涉农贷款余额2017年达到6362.62万元。


2 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汉源县委书记杨兴品在富乡乡调研产业发展.jpg    

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汉源县委书记杨兴品在富乡乡调研产业发展    

 

汉源实践的普适性价值


汉源实践所蕴含的以下六大启示对于推进山区乡村振兴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一是小产品同样可以拥有大市场,二是分散资源同样可以形成大规模,三是乡土人才同样可以引领产业升级,四是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催生新业态,五是特色农业同样可以实现高收入,六是财政薄弱同样可以做强乡村振兴。


——激活乡村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力量推动,只有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深度激活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才能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外部性发展路径依赖。


——创新发展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制约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虽然绝大多数的体制问题在县级层面是难以根本解决的,但基层政府基于现实问题大胆进行机制和政策创新,特别是构建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联动机制、多元主体的合作发展机制、上下层级的工作推进机制等,对加快乡村振兴推进进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发挥特色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衰退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同区域乡村衰退的表现形式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取优补劣,突出特色,寻优推进,由此才能走上特色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准政策引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虽然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撑,但仅仅依靠财政投入的大规模数量增长既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投资关键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及投入的高效性。


——强化市场驱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市场的驱动力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只有突破行政主导农村发展的惯性思维,更多和更有效地运用市场调控手段及利益驱动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汉源县产村相融的新型乡村.JPG    

汉源县产村相融的新型乡村    


4 花海中的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JPG    

花海中的汉源县双溪乡申沟村    


推广汉源乡村振兴经验的政策建议


——更加注重发展型小农的精准扶持。通过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农民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破解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等短缺困境,精准支持转型发展的小农做大做强,加大力度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更具本土化特征和稳定性发展潜力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更加注重特色化产业的优化提升。在把产业兴旺放在首要位置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突出区域特征的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化提升,循序渐进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力避大规模植入外部产业由于“水土不服”而收效甚微,甚至是形成新的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


5 汉源县城周边绿化工程.JPG    

汉源县城周边绿化工程    


——更加注重产业链后端的短板弥补。对于普遍远离城市消费市场、交通区位条件差的山区而言,要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产基地的同时,更加注重弥补在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工、储运和功能拓展、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产业链后端的短板,既防范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粮贱伤农等现象,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更加注重闲置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普遍性地提高农村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闲置耕地、农房、农村小学等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利用,通过代耕、托管、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模式实现其价值,要在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基础上深入推进退出、继承、担保和抵押等权能实现机制改革,促进农村各类“沉睡”资源变资产。


——更加注重分散性要素的有效整合。强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打破项目资金分散式的支农格局,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整合后统筹使用。强化多方政策资源整合,通过项目整合人、地、钱等要素,强化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政策支撑,力避多头政策重复性或者冲突性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要强化多元主体力量整合,政府要引导搭建乡村振兴平台,以其为依托构建多元主体的对接和耦合机制。


村民华中军夫妇在果园里采摘苹果.JPG    

村民华中军夫妇在果园里采摘苹果    


四川省社科院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李后强 郭晓鸣 陈杰 彭伟 虞洪 周小娟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