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涵盖地域广,居住人口多,且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家层面的发展水平。那么,地方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扮演好“服务员”“引导员”和“保障员”的角色,才能真正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服务员”:
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
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地方政府要以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为核心,以行政服务中心为操作平台实施配套改革,按照人本性、公共性、有限性、高效性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健全服务体制,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公共权力依法规范运行。
——建立“批管分离”体制。将分散于多个部门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归并,统一建立一个窗口受理,分散到部门督导办理、全程代理服务,实现审批简便规范、监管到位有力。
——理顺内设机构职能配置。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行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界定要更加清晰,内设机构间分工明确、沟通顺畅、衔接紧密。行政审批、执法监管职能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对行政审批的内部监督以及对被审批人的批后监督加强,行政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
——形成高效顺畅的审批运作机制。健全联合审批高效运作机制,政府各部门间在行政审批操作平台上的协调更加通畅,涉及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会审会办、联合踏勘程序简化,互动能力和牵头部门的协调能力会大大增强。
——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整体功能。行政审批及相关公共服务实现一个门进出,行政部门基本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即: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到位。
“引导员”:
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创新,为企业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通过“三个倾斜”,以激励促创新。一是政策倾斜。要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要围绕高新技术项目引进、股权收益、科技成果及科技人员奖励等方面,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以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二是资金倾斜。要设立科技开发、科技风险投资、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等多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完善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资助企业科研项目等。三是考核倾斜。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年终统一考评,并与干部奖惩使用挂钩,以有效调动各级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三个引导”,培育创新龙头企业。一是引导创新深度。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原料基地—加工环节—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打造规模和市场优势。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其迅速膨胀规模,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二是引导创新广度。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引导其建立完善内部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加产品系列,做大产能,形成规模优势。三是引导清洁生产。要健全项目质量评价体系,以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设周期、产业方向、投资与地方税收比重的“六定位”作为项目入驻必须的门槛,以绿色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同时,将减排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环评审批的先决条件,卡住污染源头,把减排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环评审批的先决条件。
——通过“三个平台”,打造创新服务载体。一是构建创新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通过互联网形成远程科技咨询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诊断和评审论证等网上服务。二是构建重大专项推进平台。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全力推进高端技术研发。三是构建创新示范平台。要通过培育自主创新示范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措施,加大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保障员”:
着力打造民生保障平台
——强民生之基,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要优化教育布局,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水平。要通过建立一系列各类教育保障机制等有效举措,制定惠及广大学生和百姓的教育政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民生理念,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
——强民生之依,大力推进社保事业发展。通过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养老金、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发放困难企业失业补贴金等多项“便民、惠民”的举措,构建社会保障网,形成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地方社会保险事业的稳步发展。
——保民生之本,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就业。要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构建“三个体系”,营造城乡统筹就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构建以人为本、精细真情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搭建培训平台,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搭建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在发挥劳动力供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通过构建镇区街、社区职业介绍工作平台,形成辐射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
(作者:徐建华 职务:山东省烟台市委党校教授)
上一篇: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会东实践
下一篇:沈阳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关注官网微信